美国智库揭示关税战自伤真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伤害
1. 成本增加
美国加征关税使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许多美国企业依赖进口原材料、零部件等。例如,美国的一些制造业企业,如汽车制造企业需要从国外进口钢材、电子元件等。加征关税后,这些进口零部件成本大幅增加。
消费者成为关税成本的最终承担者之一。以日常消费品为例,像家电产品如果其零部件进口关税提高,那么最终产品价格也会上升,这使得美国消费者不得不花费更多的钱来购买相同的产品,降低了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
2. 供应链受阻
关税战打乱了美国企业原有的全球供应链布局。一些企业不得不重新寻找供应商,但新的供应商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提供同等质量和数量的产品。例如美国的服装企业,原本从亚洲国家进口大量的纺织品原材料,加征关税后,虽然有部分企业试图将供应链转移到成本更高的本土或其他地区,但面临生产效率下降、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受到破坏。美国的高科技企业与国外的基础材料供应商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被关税战冲击,导致产品研发、生产周期延长,竞争力下降。
二、对美国农业的冲击
1. 农产品出口受阻
美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在关税战中,其主要贸易伙伴对美国农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例如,中国是美国大豆的重要进口国,加征关税后,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锐减。美国农民的大豆库存积压,价格下跌,许多农场主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其他农产品如猪肉、棉花等也遭遇类似的出口困境。由于出口市场萎缩,美国农业的贸易顺差逐渐减少,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减少,一些小型农场甚至面临破产风险。
2. 农业补贴难挽颓势
美国政府为了缓解农业受到的冲击,推出了大量农业补贴。然而,补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补贴金额难以完全弥补农民因关税战导致的损失,如市场份额的丢失很难通过补贴来恢复。另一方面,补贴是政府财政的一种负担,而且可能扭曲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一些本应被市场淘汰的低效率农业生产方式继续维持。
三、对美国就业的负面影响
1. 直接就业岗位减少
关税战导致出口型企业订单减少,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裁员。例如美国的制造业企业,由于出口市场受阻,企业收入下降,从生产车间工人到销售、后勤等岗位的人员都面临失业风险。美国一些依赖出口的传统工业地带失业率上升,如中西部的一些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
在农业领域,由于农产品出口受阻,与农业相关的运输、仓储、加工等行业的就业岗位也相应减少。许多从事农产品运输的卡车司机失去了业务,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开工率不足导致工人下岗。
2. 间接就业岗位受到牵连
受关税战影响的企业上下游产业链中的企业就业岗位也受到影响。例如,美国一家汽车制造企业减产,不仅其自身员工失业,其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企业也会裁员,同时下游的汽车销售、售后服务等相关企业的业务量减少,也会裁减员工,从而形成就业岗位减少的连锁反应。
美国发起的关税战没有达到预期的改善贸易逆差等目标,反而对自身的企业、消费者、农业和就业等多方面造成了严重的自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