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抢着开设“铁饭碗”专业主要有以下多方面的原因:
一、就业市场需求方面
1. 稳定就业吸引力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铁饭碗”专业往往对应着就业稳定、职业风险低的工作岗位。例如,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中小学教师。教师职业具有稳定的工作环境,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小,有固定的寒暑假,薪资待遇稳定且逐步提升,还有较好的社会地位。
医学类专业,尤其是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医疗需求持续增长。医生这一职业不仅稳定,而且在社会中备受尊重,收入也较为可观,从长远来看就业保障度很高。
2. 社会需求总量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岗位需求一直保持较大规模。例如,各地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型桥梁和建筑工程等项目,需要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则是适应了当今数字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还是新兴科技企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从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到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他们。
二、学校自身发展考虑
1. 招生竞争力
开设“铁饭碗”专业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招生吸引力。例如,一些知名高校的王牌“铁饭碗”专业,如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北京师范大学的师范类专业等,会吸引大量优秀学生报考。这些专业凭借其就业优势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成为学校招生宣传的亮点,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生源质量。
对于一些普通高校而言,开设如会计学、护理学等就业相对稳定的专业,也能够吸引到那些注重就业稳定性的学生群体,增加招生人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2. 资源获取与整合
当学校开设“铁饭碗”专业时,往往更容易获得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资源支持。例如,开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高校,可能会与电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电力企业可能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科研项目资金、设备捐赠等支持,学校则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改善教学条件、提升科研水平。
在学科建设方面,“铁饭碗”专业如果发展良好,可以带动相关学科群的发展。例如,以临床医学专业为核心,可以发展基础医学、药学、护理学等相关学科,形成完整的医学学科体系,有利于学校在学科评估、学位点申报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政策与社会观念影响
1. 政策导向
国家在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导向鼓励高校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例如,为了加强基层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师范类专业的发展,包括公费师范生政策等。这一政策不仅提高了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保障,也促使更多高校重视师范类专业的开设和发展。
在医疗卫生领域,国家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鼓励高校扩大医学专业招生规模,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这使得高校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开设更多的医学类专业。
2. 社会传统观念影响
在社会传统观念中,某些职业被视为“铁饭碗”,是理想的职业选择。例如,公务员被认为是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与之相关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在一些高校也受到重视。虽然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就业方向不完全等同于公务员,但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上有一定的关联性,高校开设这类专业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社会观念。
家庭观念也对高校专业开设产生影响,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就读就业稳定的专业,这种社会需求通过家长的期望和选择反馈到高校,促使高校倾向于开设更多“铁饭碗”专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