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媒体人:徐克一箭射掉了‘英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这种说法的一些解读:
一、从电影创作角度
1. 对传统英雄形象的颠覆
在传统观念中,“英雄”往往被赋予完美无缺、高大全的形象。然而,徐克的一些作品可能会打破这种固有印象。以他对武侠题材等的处理为例,他塑造的英雄可能有着平凡人的弱点。
比如在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令狐冲这个原本在武侠小说里相对正统的英雄形象,在徐克的镜头下被赋予了更多的诙谐、不羁,甚至偶尔的迷茫。他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始终大义凛然、毫无私欲杂念的英雄。这种创作方式与观众心中基于原著或者以往影视改编所形成的对英雄形象的期待产生了落差。
2. 叙事手法与期待冲突
徐克的叙事常常充满奇思妙想,会采用非线性叙事、多线叙事等复杂结构。例如《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影片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悬疑故事架构。
对于习惯了传统线性叙事、简单直接的英雄故事的观众来说,这种叙事方式可能会让他们难以迅速理解英雄的成长脉络和行为逻辑。观众可能期待的是一个简单明了的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而徐克呈现出的复杂叙事使得英雄形象在层层迷雾中变得模糊,产生了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二、从观众心理角度
1. 先入为主的英雄想象
观众在观看徐克电影之前,可能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如文学作品、其他影视改编等)构建了自己心中的英雄形象。当徐克对英雄进行独特解读和再创造时,就会与观众的这种先入为主的想象发生碰撞。
例如,对于黄飞鸿这一经典英雄形象,很多观众之前通过关德兴版本等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固定的认知。而徐克版的黄飞鸿系列电影,加入了更多关于西方文化冲击、传统与现代矛盾等复杂的元素,并且对黄飞鸿的性格刻画更加深入到他的内心挣扎层面。这与观众原有的简单的、侧重于民族英雄气概的黄飞鸿形象期待有所不同,从而造成落差感。
2. 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期待变化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观众对英雄有着不同的期待。在某些时期,观众可能渴望看到具有强烈民族精神象征、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英雄形象。而徐克的电影可能会跳出这种传统的框架。
比如在全球化背景下,他的一些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可能会融合多元文化元素,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情感追求等现代价值观。这与部分观众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对英雄形象那种较为单一、传统的期待不符,导致了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