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消费呈现活力且多项数据向好主要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一、实体零售方面
1. 销售额增长
商场和超市
春节期间,各地商场和超市客流量明显增多。例如,一些大城市的核心商圈商场,销售额同比增长10% 20%不等。这是因为节日期间人们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去购物,并且新春氛围浓厚,商家的促销活动也极具吸引力。
超市的年货销售十分火爆,像食品、礼品类销售额大幅上扬。生鲜食品的销售尤其突出,为家庭团聚的年夜饭等提供食材,部分超市生鲜销售额增长30%左右。
2. 线下体验消费受热捧
购物中心
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购物中心成为人们休闲消费的好去处。其中,亲子游乐项目、电影院以及新型的VR体验店等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例如,某些热门购物中心的亲子游乐区域,春节期间的收入较平日增长了50%以上,不少家庭选择在这里度过欢乐的亲子时光。
特色商业街也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像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等,游客量大幅回升。这些地方的传统老字号店铺和特色小店生意兴隆,一些特色手工艺品、地方特产的销量明显增加。
二、餐饮行业
1. 堂食火爆
全国各地的餐厅迎来了久违的热闹景象。以年夜饭为例,许多中高档餐厅提前很久就被预订一空。一些大城市的热门餐厅,年夜饭的桌数较去年增长了30% 50%。春节期间家庭聚餐、朋友聚会不断,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大幅增长。
除了年夜饭,日常的堂食消费也十分旺盛。大众餐饮品牌的人气爆棚,像火锅、川菜等菜系的餐厅常常需要排队等位。不少餐厅反映,春节期间的日营业额比平时高出2 3倍。
2. 外卖需求稳定
虽然堂食恢复生机,但外卖市场需求依旧稳定。一方面,对于一些不想出门或者不能及时预订到堂食位置的消费者来说,外卖是很好的选择。另一方面,外卖的菜品丰富度也在不断提高,一些餐厅的招牌菜也能通过外卖送到消费者手中。春节期间,外卖订单量在一些城市仍保持了一定的规模,尤其是在假期的后半段,部分地区的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10% 15%。
三、旅游出行领域
1. 国内旅游复苏强劲
旅游景区
国内各大旅游景区迎来了大量游客。如黄山、张家界等著名景区,春节期间的接待游客量达到了疫情前的80% 90%左右。景区周边的住宿、餐饮等配套产业也随之受益,一些景区附近的酒店入住率超过90%,家庭式民宿更是供不应求。
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尤其受欢迎,像一些古镇、古村落,游客可以体验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剪纸、写春联等。这些地方的游客量和旅游收入都有显著增长,部分民俗文化旅游景点的收入同比增长40%以上。
2. 出行数据
交通运输
铁路方面,春节期间的客流量大幅回升。例如,春运期间铁路发送旅客量同比增长30%左右,热门线路的车票提前多日就售罄。高铁的便捷性使得中短途旅行更加方便,一些高铁沿线城市的游客互流量明显增加。
公路客运也逐渐恢复,虽然受私家车普及的影响,但在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公路客运仍然是重要的出行方式。春节期间,部分地区的公路客运量同比增长10% 15%,主要是满足了人们返乡和周边短途旅行的需求。
航空运输同样表现良好,国内航线的旅客运输量显著增长。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的航线客座率很高,部分航空公司的国内航线客座率达到80%以上,机票价格也较平时有所上涨。
四、文化娱乐消费
1. 电影票房大卖
春节档电影是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春节档都会有多部大片上映,吸引了大量观众走进电影院。例如,近年春节档的票房成绩屡创新高,总票房常常能达到数十亿元。一些热门电影的票房占春节档票房的大部分份额,观影人次众多,部分大片的票房突破了几十亿元,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产品如电影衍生的玩具、纪念品等的销售。
2. 文化活动消费
春节期间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庙会、灯会等。这些活动的参与人数众多,门票收入、摊位租赁收入等构成了文化娱乐消费的一部分。以一些大型庙会为例,每天的客流量可达数万人,活动期间的综合收入相当可观。此外,一些城市的剧院演出、艺术展览等也吸引了不少观众,艺术消费市场逐渐升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