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到2025年中国经济在这方面可采取的举措:
一、强化基础研究
1. 增加投入
到2025年,政府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确保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稳步提升。例如,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重点投向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源泉。
鼓励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对于有能力开展基础研究的大型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政策支持,使得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投入比例逐步提高。
2. 人才培养与引进
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加大对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力度。调整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和创新思维训练。到2025年,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扎实基础研究功底的青年科学家队伍。
积极引进海外高端基础研究人才,通过提供优厚的科研条件、生活待遇等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加盟中国的基础研究项目,在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二、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 重点领域布局
在半导体芯片领域,到2025年加大对高端芯片制造技术、光刻机技术等关键环节的研发投入。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团队,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资源优势,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芯片技术的自主可控,满足国内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对高端芯片的需求。
在新能源领域,聚焦于电池技术的突破,如固态电池研发。通过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到2025年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降低电池成本,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升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中的竞争力。
2. 创新协同机制
构建全国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同网络,打破地区、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壁垒。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到2025年,在航空航天关键部件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等领域实现高效的协同创新,提高技术攻关效率。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交流。在可控核聚变、深空探测等领域,与国际科研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在合作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理念和研发管理经验,同时提升中国在相关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加速技术突破进程。
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 完善转化平台
到2025年,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创新活跃地区,打造集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
发展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一批熟悉技术评估、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策划等业务的中介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例如,通过建立中介服务机构的评级和奖励机制,激励其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成果转化牵线搭桥。
2. 激励政策优化
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明确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权益比例,提高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到2025年,使得更多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对于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生产的,给予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例如,对采用高校或科研机构成果进行产业化生产的企业,按照其新增投资规模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加速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推广。
四、培育创新型企业
1. 初创企业扶持
到2025年,加大对科技初创企业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门的科技创业基金,为初创企业提供种子资金和天使投资。例如,针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初创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办公场地补贴等支持,帮助其度过创业初期的艰难阶段。
建立创业导师制度,为初创企业提供创业指导和资源对接服务。组织有经验的企业家、投资人作为创业导师,为初创企业在商业模式设计、市场推广、团队建设等方面提供免费咨询和辅导。
2. 领军企业打造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支持华为、比亚迪等企业在5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跨国并购和国际合作,到2025年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带动整个产业的创新发展。
鼓励领军企业开放创新资源,构建产业创新生态。例如,领军企业可以开放其研发平台、测试设施等给中小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合作研发、技术共享等活动,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
五、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1. 知识产权保护
到2025年,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新兴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算法、基因数据等知识产权的保护立法,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提高知识产权执法效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司法部门之间的协作,建立快速响应的侵权查处机制,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营造尊重知识、保护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2. 创新文化营造
在全社会弘扬创新文化,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通过宣传科技创新成功案例和创新者的故事,在学校、企业和社会大众中传播创新理念。到2025年,形成人人崇尚创新、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举办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科普活动等。例如,继续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不同群体的创新热情,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