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州古城的保护实践谈起》
一、苏州古城的独特价值
1. 历史文化底蕴
苏州古城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江南地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杰出典范。其城址基本保持稳定,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以及“三横三纵一环”的河道水系至今仍清晰可见。例如,平江路历史街区,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古桥、古宅、古井等,这些建筑见证了苏州的繁荣发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和生活风貌。
2. 建筑艺术与园林文化
苏州的古建筑以粉墙黛瓦、飞檐翘角为特色,其木构建筑的榫卯结构精巧,装饰精美。苏州园林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以拙政园、留园等为代表的古典园林,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布局亭台楼阁等手法,营造出自然山水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和造园技艺。这些园林不仅是游览胜地,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文化的重要实例。
3. 传统手工艺传承
在古城内,传统手工艺如苏绣、昆曲服饰制作、桃花坞木刻年画等得以传承和发展。苏绣以其针法细腻、色彩典雅而闻名于世,绣娘们在古城的街巷深处延续着这一古老的技艺。昆曲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相关的服饰制作工艺也在苏州古城有着深厚的根基,从面料的选择到刺绣、裁剪等工序,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桃花坞木刻年画则以其独特的木版印刷技术和富有民俗特色的画面内容,成为苏州民间艺术的代表。
二、苏州古城保护的实践措施
1. 规划引领
苏州制定了严格的古城保护规划。明确了古城的保护范围,将整个古城分为不同的保护区域,如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等。在规划中,对建筑高度、风貌、色彩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例如,在核心保护区内,严格限制新建建筑的高度,要求新建筑的风貌必须与传统建筑相协调,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色彩。通过规划的引领,有效地控制了古城的开发建设,保护了古城的整体格局和风貌。
2. 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苏州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方面,对古建筑进行详细的测绘和调查,建立档案。如对每一座古桥、古宅都记录其建造年代、结构特点、历史变迁等信息。另一方面,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原有的建筑材料,采用传统的修复工艺。例如,在修复拙政园的部分建筑时,工匠们按照传统的木构建筑修复方法,对腐朽的木构件进行替换,保持了建筑原有的结构和风貌。
3. 改善居住环境
在保护古城的同时,注重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实施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如改善给排水系统、改造电力电信线路等。通过铺设地下管道,解决了古城内污水排放和雨水积水的问题。对电力电信线路进行规整,将杂乱的架空线路改为地下敷设,既提高了安全性,又美化了环境。同时,还对一些老旧民居进行了适度的修缮和改造,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
4. 文化传承与活力注入
为了传承古城的文化,苏州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举办昆曲表演、苏绣展览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参与。同时,鼓励传统手工艺人在古城内开设工作室和店铺,如在平江路等历史街区,可以看到苏绣艺人现场刺绣展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演示等。此外,还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古城注入新的活力。一些旧厂房、旧民居被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如苏州的蓝印花布博物馆,既展示了传统的蓝印花布制作工艺,又开发了相关的创意产品,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结合。
三、苏州古城保护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1. 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苏州古城保护的成功之处在于很好地平衡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保护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实现了古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发展旅游业,既提高了古城的知名度,又为古城的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适度的商业开发也为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这种平衡关系的建立,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参与,在保护规划的框架下,寻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2.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公众参与在苏州古城保护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居民是古城的主人,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对于古城保护至关重要。苏州通过宣传教育、社区参与等方式,提高了居民对古城保护的认识和积极性。例如,在一些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改造过程中,社区组织居民参与讨论规划方案,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居民积极参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自觉遵守保护规定,形成了良好的保护氛围。
3.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苏州古城保护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保护方式和利用模式。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产业相结合的创新举措。通过创新,使古城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古城的保护与发展。这也为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供了借鉴,即在保护传统的同时,要与时俱进,探索适合现代社会的保护和发展路径。
苏州古城的保护实践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展示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好古老的城市文化遗产,实现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