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的内涵
1. 市场形成机制
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意味着新能源发电企业(如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企业等)的电价不再主要依赖政府的固定补贴定价,而是根据电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电成本、竞争状况等多种市场因素来确定价格。在电力市场中,发电企业通过参与电力交易,与电力用户(包括售电公司、大工业用户等)直接协商电价或者在电力交易平台上按照市场规则竞价,从而形成一个反映市场均衡的电价水平。
2. 推动新能源发展转型
这种转变有助于推动新能源产业从依赖补贴的发展模式向依靠自身竞争力和市场机制发展转型。在补贴模式下,虽然促进了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补贴资金压力、部分企业过度依赖补贴而缺乏提升效率的动力等。市场形成电价后,新能源企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以降低成本,提高发电效率,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对电力市场结构的优化
有利于优化电力市场结构。新能源上网电价由市场形成后,会促使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如煤电等)在更公平的市场环境下竞争。这将推动电力市场形成多元电源协调发展的格局,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例如,当新能源发电在某些时段供应过剩时,通过市场机制降低电价,可以刺激更多电力需求(如一些可灵活调整用电时间的工业负荷),同时也会激励储能等灵活性资源的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新能源的间歇性特点。
二、对居民电价水平没有影响的原因
1. 定价机制分离
居民电价的定价机制与新能源上网电价机制是分离的。居民电价通常由政府按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进行核定,更多地考虑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电需求、社会公平性以及供电成本的合理分摊等因素。政府会综合考虑电网建设与运营成本、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制定相对稳定的居民电价政策。
例如,在我国,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就是为了在保障居民基本用电需求的同时,对超出基本需求部分的电量按照不同价格水平收费,以促进节能减排。这种定价机制与新能源上网电价的市场形成机制在目标、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本质区别。
2. 电力供应体系的多元性与缓冲
电力供应体系是多元的,包括传统能源发电(如煤电、水电等)和新能源发电。在向居民供电时,电力是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统一调配的。即使新能源上网电价在市场上波动,由于电力系统的整体平衡和调节作用,居民用电的供应稳定性和价格水平不会直接受到影响。
例如,电网企业会综合调配各种电源的电力供应,当新能源发电不足时,可以增加传统能源发电的供应量,反之亦然。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居民用电需求相对稳定,电网企业通过多种手段(如与发电企业签订长期供电合同、优化电网调度等)来确保居民用电的稳定供应,不会因为新能源电价的市场变化而轻易改变对居民的供电价格。
3. 政策保障居民用电价格稳定
政府重视居民用电价格的稳定,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障居民的用电权益。例如,政府会对电网企业的供电成本进行监管,防止不合理的成本转嫁给居民用户。同时,对于一些与新能源相关的政策调整,如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等,也会谨慎考虑其对居民用电价格的影响,确保居民电价不会因新能源市场的变化而出现不合理的波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