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在提振内需方面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一、当前内需不足的现状及影响
1. 消费需求方面
居民消费增长面临压力。一方面,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的稳定性不足。例如,一些传统制造业产业工人的工资增长受行业发展瓶颈和成本上升挤压,导致其消费能力受限。另一方面,消费者信心不足也制约了消费的扩张。对未来就业、养老、医疗等不确定性的担忧,使得居民倾向于增加储蓄而减少消费支出。
消费结构升级受阻。在住房、汽车等大额消费领域,尽管有需求潜力,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以住房为例,高房价使得一部分居民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挤压了其他消费支出,同时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也影响了相关上下游产业的消费带动作用。
2. 投资需求方面
民间投资动力不足。在经济转型期,市场风险增加,一些民间资本在寻找投资机会时更为谨慎。如传统制造业领域面临产能过剩和环保要求提高的双重压力,民间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顾虑重重,而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高端芯片制造等又面临技术门槛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等问题。
公共投资仍存在优化空间。虽然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一些地区,基础设施的布局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需求。例如部分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二、财政发力提振内需的必要性
1. 宏观经济稳定的要求
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在外部环境不稳定,如国际贸易摩擦、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通过提振内需可以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使国内经济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
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提振内需,可以促进就业,稳定物价,推动经济增长向潜在增长率靠近,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和稳定发展。
2. 促进社会公平与民生改善的需要
财政发力提振内需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进行扶持。例如,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消费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还能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加大财政投入,可以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从而释放消费潜力。如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可以让居民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对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
三、财政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
1. 税收政策方面
实施减税政策。对企业而言,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税费负担,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留存,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资和提高员工工资。例如,制造业企业在减税政策下可以有更多资金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研发,这不仅带动了投资需求,也可能因生产效率提高而增加员工收入,间接刺激消费。
对居民消费进行税收调节。例如,通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对一些鼓励消费的商品(如绿色节能产品)降低消费税,而对高污染、高耗能产品提高消费税,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同时,可以考虑对个人所得税进行进一步优化,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需求。
2. 支出政策方面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重点投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5G基站、数据中心等)、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城市公共设施升级等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和人才流入;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有助于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如农村物流设施的完善可以使农产品更好地流通,也能让城市的商品更便捷地进入农村市场。
增加对民生领域的支出。在教育方面,加大对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的投入,提高国民素质,从长期来看有助于提高居民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进而促进消费。在医疗领域,增加财政投入用于改善基层医疗设施和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能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在社会保障方面,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等,都能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释放消费潜力。
发放消费券等补贴措施。政府可以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直接刺激消费,特别是在餐饮、旅游、文化娱乐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领域。消费券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拉动消费需求,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和收入,形成良性循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