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新春主题

小麦北“硬”南“软”有了科学解释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昨天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麦北“硬”南“软”主要与以下多种因素相关,以下是一些科学解释:

一、环境因素
1. 温度
   在北方,小麦生长期间温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在灌浆期。低温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因为低温下,小麦植株的氮代谢相对活跃,能够较多地将吸收的氮素转化为蛋白质储存起来。
   南方气温较高,特别是在小麦生长后期,较高的温度可能会加快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使得淀粉的合成和积累相对较多,而蛋白质积累相对较少。这是因为高温可能影响氮素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不利于蛋白质的高效合成,同时可能促进了光合产物更多地向淀粉合成方向转化。
2. 光照
   北方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充足的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在较长的光照时间下,小麦叶片能够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大量的光合产物。这些光合产物不仅为小麦生长提供能量,也为蛋白质和淀粉等物质的合成提供原料。同时,较强的光照还可能通过影响植物激素的平衡等方式,调节小麦植株的代谢过程,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积累。
   南方在小麦生长季节的光照时长和强度相对北方可能较弱。较弱的光照可能会限制光合产物的合成总量,而且可能会影响光合产物在蛋白质和淀粉之间的分配比例,使得淀粉合成比例相对增加,从而影响小麦籽粒的质地。
3. 土壤
   北方土壤类型多样,但很多地区的土壤偏碱性,且土壤中的氮素含量相对较高,土壤质地可能相对疏松。这种土壤条件有利于小麦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充足的氮素供应为蛋白质的合成奠定了基础。
   南方土壤多为酸性土壤,土壤中氮素的存在形式和有效性可能与北方有所不同。酸性土壤中的氮素可能更容易流失或者以不易被吸收的形式存在,导致小麦吸收的氮素相对较少,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相对有利于淀粉的积累,进而影响小麦籽粒的硬度。

二、品种因素
1. 品种选育适应性
   北方长期选育的小麦品种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条件,更倾向于积累较多的蛋白质以增强抗寒能力等。例如,北方的冬小麦品种经过多年的选育,在低温环境下能够高效地利用氮素合成蛋白质,并且将蛋白质在籽粒中有效储存,从而使籽粒质地较硬。
   南方选育的小麦品种主要适应南方的气候和土壤等环境。这些品种在相对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更多地注重对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以保证在较短的生长周期内能够积累足够的能量物质,所以籽粒往往淀粉含量相对较高,质地较软。
2. 品种基因差异
   北方小麦品种可能含有更多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优势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的酶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例如,某些基因能够增强氮素吸收转运相关蛋白的活性,或者提高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氨基酸的连接效率等,从而使得北方小麦品种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能够合成更多的蛋白质,表现出籽粒较硬的特性。
   南方小麦品种中可能存在一些基因,它们在调控淀粉合成途径上更为活跃。这些基因能够促进淀粉合成酶的活性,增加淀粉的合成量,并且可能在基因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精细调控,使得淀粉在籽粒中高效积累,最终导致南方小麦籽粒相对较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春主题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2-11 16:29 , Processed in 0.05679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