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一项复杂但意义重大的工作,以下是一些关键的举措:
一、政策支持层面
1. 完善政策法规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明确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例如,我国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在修订后进一步强化了对科研人员的激励,规定科研人员可以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获得不低于一定比例的奖励。
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对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减轻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成本负担。同时,政府可以设立专项的科技成果转化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科技成果的中试、产业化等环节。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知识产权部门应加强执法力量,提高侵权赔偿标准,使侵权者付出高昂代价。例如,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如半导体芯片、生物医药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投入研发并推动成果转化,因为他们不用担心成果被轻易剽窃。
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机制,提供知识产权的申请、评估、交易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降低知识产权交易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二、科研机构与高校方面
1. 改革科研评价体系
改变过去单纯以论文、项目数量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科研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纳入评价内容。对于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的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倾斜。例如,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奖项,表彰在转化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
鼓励科研人员深入企业和市场需求端开展科研工作。可以通过建立产学研联合科研项目,让科研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展研究,使科研成果更符合市场需求,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2. 加强科技成果管理
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建立专业的科技成果管理与转化部门,负责对科技成果进行筛选、评估和推广。这个部门要对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就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具有转化潜力的成果,并组织相关的技术、市场专家对成果进行评估,制定合适的转化策略。
加强对科技成果的中试环节支持。中试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一步,但往往面临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困难。科研机构和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建立中试基地,或者与企业合作共建中试平台,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
三、企业主体作用发挥
1. 增强企业创新意识与能力
企业应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意识,加大研发投入。大型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吸引高端人才,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例如华为公司,每年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5G通信、芯片研发等领域,不断推出新的技术成果并快速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获取技术支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2. 建立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与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例如,吉利汽车与高校合作建立汽车工程学院和研发中心,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快速应用到汽车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提高汽车的性能和竞争力。
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人才交流。企业可以选派技术人员到科研机构进修学习,科研机构也可以派遣科研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促进双方的技术和知识交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性。
四、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1. 拓宽融资渠道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资,政府可以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例如,美国的硅谷地区,众多风险投资机构活跃其中,为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和成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发展科技银行等金融机构,专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贷款服务。科技银行可以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特点,开发适合的金融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同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高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融资支持能力。
2. 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整合金融资源,建立集融资服务、项目评估、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可以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金融机构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提高融资效率。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建立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将当地的科技企业、科研项目信息进行整合发布,吸引金融机构关注并投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