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给俄军带来多方面所谓“革命性变化”:
一、指挥体系与作战理论
1. 指挥结构的优化
在俄乌冲突初期,俄军暴露出指挥体系不够灵活高效的问题。例如,在战场协同方面,不同军兵种之间的配合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随着冲突的推进,俄军对指挥体系进行了调整。
强调更加扁平化的指挥结构,减少指挥层级,使决策能够更快地传达到作战部队。这有助于提高部队的反应速度,特别是在应对乌克兰军队的局部反击或在城市作战等复杂环境下的作战行动时,能够更迅速地调整部署和作战策略。
2. 作战理论的发展
俄军更加重视混合战争理论的运用。俄乌冲突并非单纯的传统军事对抗,还涉及到信息战、网络战、舆论战等多方面的混合较量。
例如,在信息战方面,双方都在争夺信息的主导权。俄军逐渐认识到信息传播、网络攻击与防御等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在作战中更加注重对己方信息的保护以及对敌方信息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在城市作战理论上也有新的探索,面对乌克兰城市中的坚固防御工事和复杂的城市环境,俄军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战术,如更加注重小分队作战、精确火力打击与步兵协同等方面的战术运用。
二、装备与技术应用
1. 无人机作战的重视
在俄乌冲突之前,俄军虽然有无人机装备,但在作战中的应用规模和重视程度相对有限。俄乌冲突中,无人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无论是用于侦察、监视还是直接参与攻击任务。例如,在侦察敌方阵地、火炮定位以及对一些简易目标的攻击方面,无人机表现出了灵活性和高效性。这促使俄军加大对无人机研发、装备和作战运用的投入,发展更先进的察打一体无人机,提高无人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能力。
2. 电子战能力的提升
冲突中电子战的激烈程度促使俄军不断提升电子战能力。双方都试图干扰对方的通信、雷达等电子设备。
俄军在电子战方面不断改进技术和战术。例如,通过电子战手段对乌克兰的无人机控制信号进行干扰,降低敌方无人机的作战效能;同时加强己方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保障通信和指挥系统的稳定运行。并且在电子战装备的研发上更加注重小型化、多功能化,以适应不同作战场景的需求。
三、后勤保障与动员体系
1. 后勤保障的改进
战争初期,俄军在后勤保障方面面临一些挑战,如物资供应的及时性、装备维修的时效性等问题。随着冲突的发展,俄军不断完善后勤保障体系。
建立了更高效的物资运输网络,优化了从后方到前线的补给线路。例如,加强了铁路、公路运输的协调,确保弹药、燃料、食品等物资能够按时供应到作战部队。同时,提高了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在前线建立了更多的装备维修站,能够快速修复受损的装备,提高装备的完好率,保障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2. 动员体系的完善
俄乌冲突涉及到长期的作战需求,这促使俄军完善动员体系。在人员动员方面,俄军更加注重动员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除了传统的义务兵和合同兵动员之外,还加强了对预备役人员的动员和整合。在装备动员方面,建立了更完善的装备储备、调配机制,能够根据战争需求快速将库存装备投入使用,并协调军工企业加快生产急需的武器装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