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答记者问可能涵盖的一些常见内容:
一、修订背景
1. 产业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传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已难以满足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新的生产技术、设备和工艺不断涌现,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智能化生产设备的操作、维护和管理能力,因此需要修订教学标准以融入相关新知识、新技能。
2. 教育教学改革需求
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素质提升转变。项目式教学、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需要在教学标准中体现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组织的新要求。同时,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也需要在教学标准中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3.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调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修订专业教学标准有助于明确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有效衔接,使中职学生能够顺利升入高职继续深造,也为普职融通提供了标准依据。
二、修订原则
1. 坚持立德树人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例如,在各专业教学标准中明确要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对接产业需求
深入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岗位能力要求,确保教学标准中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如在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标准修订中,及时纳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内容,使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需求“零对接”。
3. 体现终身学习理念
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标准不仅注重对学生初始就业能力的培养,还关注其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拓展课程模块,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选修相关课程,拓宽知识面,为未来的职业晋升和转换职业做好准备。
三、主要修订内容
1. 人才培养目标
更加明确、细化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转变。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旅游服务基本技能外,还强调培养学生具备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营销以及旅游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2. 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一方面,整合重复的课程内容,减少理论课程的比重,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如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不低于50%,通过加强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设置模块化课程,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例如,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了电商运营、电商客服、电商美工等多个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相应模块进行深入学习。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例如,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以实际的服装设计项目为载体,从设计理念构思、面料选择到制作成品的全过程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强调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汽车维修实训教学,解决教学资源不足和实训安全等问题。
四、对职业院校教学的影响
1. 提升教学质量
新的专业教学标准为职业院校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指南,有助于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院校可以按照标准要求,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配备等工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产业和社会需求。
2. 推动专业建设
促进职业院校专业布局调整和专业内涵建设。院校可以根据教学标准中的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要求,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升级,淘汰不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例如,一些传统的农业类职业院校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在新教学标准的指导下,将传统种植养殖专业向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方向转型发展。
3. 促进教师发展
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知识技能。教师需要深入学习新教学标准,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要求,积极参加企业实践和培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双师素质,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