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立春后更冷的原因
大气环流调整滞后
立春虽然在节气上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但整个大气环流系统从冬季型向夏季型的转换需要一定时间。在这个过渡阶段,冷空气仍然具有相当的势力。冬季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冷空气活动依然频繁,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不断向南扩散。例如,西伯利亚等地的冷空气团在合适的大气环流引导下,容易南下影响我国,使得气温下降。
太阳辐射能量转换缓慢
虽然立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开始增加。但是,地面和大气增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陆地和海洋吸收太阳热量需要时间,而且要先将热量传递给大气,才能使气温明显上升。特别是陆地的比热容较小,热量散失相对较快,在冷空气频繁来袭的情况下,增温进程容易被打断,导致气温依然较低。
区域地形和下垫面因素影响
在四川等地,地形复杂多样。山区、盆地等地形会影响冷空气的运动路径和滞留情况。冷空气在盆地等地形中容易堆积,不易扩散。例如四川盆地,周围山脉环绕,冷空气进入盆地后,由于地形的阻挡,冷空气在盆地内回旋、堆积,使得气温持续较低。而且不同的下垫面(如陆地、水域、植被覆盖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热量的释放情况不同,也会影响局部气温的变化。
2. 非“倒春寒”的判断依据
定义和时间差异
“倒春寒”有严格的定义,一般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4月或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天气现象。立春之后,在2月和3月初期的寒冷天气,从时间上不符合“倒春寒”通常所指的时间段。
冷空气强度和影响范围不同
虽然有冷空气来袭,但从气象数据来看,这种冷空气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等方面与典型的“倒春寒”有所区别。典型的“倒春寒”往往伴随着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对春播作物的发芽、生长以及果树的开花坐果等会造成严重危害,而立春后的冷空气可能只是短暂影响气温,不会对农业等产生类似“倒春寒”那样广泛而严重的破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