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年经济开好局起好步——各地力争首季“开门红”》
一、背景意义
1. 奠定全年发展基础
首季经济的良好开局对全年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和铺垫作用。在年初取得积极进展,能够为企业和市场注入信心,带动后续的投资、消费和生产活动持续向好。例如,企业如果在一季度订单充足、生产顺利,就更有动力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升级,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2. 应对宏观经济压力
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国内各地积极争取首季“开门红”有助于增强自身经济的稳定性和韧性。如在国际贸易摩擦、全球疫情余波等影响下,国内一些外向型经济地区通过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方式在一季度取得较好成绩,能够提升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3. 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
国家宏观政策往往在年初就会有相应的布局和引导,各地积极争取首季“开门红”也是对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等政策组合的有效响应。例如,地方政府积极落实国家的减税降费政策,在一季度为企业减轻负担,促进企业发展,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项目落地,使政策红利在开局阶段就得到充分释放。
二、各地采取的主要举措
1. 工业生产方面
加大企业扶持力度
许多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企业。例如,某地对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专项资金补贴,补贴金额最高可达项目总投资的30%,鼓励企业更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减免部分税收,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在一季度扩大生产的积极性。
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各地积极推动重大工业项目在一季度的开工和建设进度。如一些沿海地区加大对高端制造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其中某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在一季度开工建设,总投资达数十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从芯片制造到智能终端产品组装,预计在首季就能拉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和增加工业产值。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地方政府积极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等问题。以汽车制造产业为例,在芯片短缺的情况下,某地政府通过建立本地芯片企业与汽车制造企业的对接平台,加强双方合作,优先保障本地汽车企业的芯片供应,确保汽车生产在一季度能够正常进行。同时,优化物流运输通道,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2. 消费促进方面
发放消费券
多个城市在一季度发放消费券,涵盖餐饮、零售、旅游等多个领域。例如,某省会城市发放了总额达5000万元的消费券,其中餐饮消费券可以直接在当地的餐饮门店使用,满100元减30元,这种方式有效刺激了居民的餐饮消费。据统计,消费券发放后的一个月内,当地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同比增长了20%左右,带动了消费市场的活跃。
举办消费节事活动
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消费节事活动。比如春季购物节、民俗文化旅游节等。以民俗文化旅游节为例,在旅游节期间,当地将民俗文化表演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游客在游玩过程中,还会在当地的特色商店购物消费,拉动了当地的旅游消费和特色商品销售,促进了消费市场在一季度的繁荣。
挖掘新兴消费潜力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各地积极挖掘新兴消费潜力。一些城市大力发展直播电商,建设直播电商产业基地。在一季度,当地的直播电商基地组织了多场直播带货活动,众多中小微企业通过直播平台将产品推向市场,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例如,某传统手工艺品企业通过直播电商,一季度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
3. 投资拉动方面
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投资
各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企业投资审批流程。例如,某地实行投资项目承诺制,企业只要作出书面承诺,就可以先行开展项目建设相关工作,相关部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监管,大大缩短了项目的前期审批时间。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等措施也吸引了更多的内外资企业投资。如某外资企业原本考虑在其他地区投资,但是由于某地营商环境的优化,最终决定在该地投资建设新的生产基地,项目在一季度顺利签约并开始前期筹备工作。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地方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一季度,许多城市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政道路改造等项目。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例,某大城市新开工的地铁线路项目,总投资数百亿元,在一季度就完成了部分站点的地下挖掘和轨道铺设工作。这些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一方面可以直接拉动投资增长,另一方面能够改善城市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引导民间投资方向
各地通过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和民生领域。例如,某地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当地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给予民间资本一定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在一季度,就有多家民间资本企业开始布局充电桩建设项目,既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又促进了民间投资的增长。
三、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1. 面临的挑战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仍然存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对各地的外向型经济造成一定影响。例如,一些沿海地区的出口型企业面临着订单减少、贸易壁垒增加等问题。汇率波动也给企业的出口收益带来不确定性,企业在进行国际结算时可能面临汇率损失,影响企业的利润和发展信心。
市场需求恢复缓慢
虽然各地采取了多种消费促进措施,但部分居民消费意愿仍然受到收入预期、就业形势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一些传统制造业集中的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调整,部分工人面临失业或转岗压力,其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受到抑制。同时,一些耐用消费品市场如房地产市场,在宏观调控政策下,需求也相对平稳,难以出现大幅增长,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有限。
企业经营压力
原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例如,在建筑行业,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价格在一季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企业难以准确预测成本,影响项目报价和利润空间。中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仍然面临一定困难,尽管国家和地方有相关的扶持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中小微企业由于缺乏抵押物等原因,难以获得足额的银行贷款,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2. 应对措施
加强国际合作与市场开拓
各地积极鼓励企业拓展新兴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例如,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企业通过参加国际展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等方式,扩大对沿线国家的出口。同时,推动贸易方式创新,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降低对传统贸易模式的依赖,提高企业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能力。
改善居民收入预期和就业保障
地方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例如,开展针对失业人员的免费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推荐就业岗位。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措施来改善居民收入预期,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和加强金融支持
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清理涉企收费项目,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例如,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清理整顿,杜绝乱收费现象。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如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供应链金融等业务,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