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中国影史首部观影人次破2亿的电影,这部影片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多方面原因:
一、影片本身的魅力
1. 故事创新
颠覆性改编:传统神话故事中的哪吒往往是一个较为正统的少年英雄形象。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他被塑造成一个魔丸转世的“问题儿童”,顶着黑眼圈,双手插兜,玩世不恭的形象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认知冲击。这种对经典形象的大胆创新颠覆,既保留了哪吒反抗命运的核心精神,又赋予了角色现代社会语境下的新内涵,如孤独、被误解的少年的自我救赎等,让故事更贴合当代观众的情感体验。
情节紧凑且富有层次:影片从哪吒的出生讲起,他被设定为三年后将遭受天劫的魔丸,申公豹偷走灵珠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故事中哪吒与敖丙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构建十分巧妙,从最初的对立到后来的惺惺相惜,情节跌宕起伏。中间穿插着哪吒对亲情、友情的认知转变,如他在山河社稷图中的历练,以及知道父亲为他求换命符后的觉醒等情节,层层递进,很好地推动了故事发展并不断调动观众的情绪。
2. 视觉效果
独特的角色设计:除了哪吒本身形象的独特设计外,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敖丙一袭白衣,风度翩翩但又背负家族使命,他的龙角造型精致且与人物性格相呼应。太乙真人肥头大耳、嗜酒如命却又善良正义,他的形象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夸张化处理,充满了喜剧效果。这些角色设计在视觉上极具辨识度,无论是在大银幕还是在宣传物料中,都能迅速吸引观众的目光。
精美的场景构建:影片中的场景丰富多样,从陈塘关的热闹街市到海底龙宫的神秘幽深,再到山河社稷图中的奇幻世界,每一个场景都制作精良。山河社稷图中的世界充满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元素,色彩斑斓且富有想象力,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而海底龙宫则展现了东方神话中的神秘与宏大,珊瑚、贝壳等元素构建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海底世界,这些场景在3D效果的加持下,给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视觉体验。
二、文化与情感共鸣
1. 文化内涵挖掘
中国神话元素的运用:影片根植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大量运用了中国神话元素。哪吒、敖丙、太乙真人等神话人物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通过对这些人物故事的重新演绎,影片在传承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发展。例如影片中展现的乾坤圈、混天绫等法宝,以及天劫咒等神话概念,都是对中国古代神话文化的生动诠释,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化价值观传递:影片传递了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如哪吒喊出的“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台词,体现了一种反抗命运、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迹可循,如《论语》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同时,影片中也体现了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哪吒的父母对他不离不弃,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和引导他,这种家庭伦理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情感共鸣引发
成长主题的共鸣:哪吒从一个被人歧视的魔童成长为拯救陈塘关的英雄,这个成长过程中他所经历的孤独、误解、自我怀疑以及最终的自我认同,是很多观众都能感同身受的。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面临类似的困扰,如与家庭的矛盾、与周围环境的不适应等,所以哪吒的成长故事能够引发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亲情与友情的触动:影片中哪吒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刻画得十分细腻。李靖夫妇为了哪吒甘愿牺牲自己,他们对哪吒的爱体现在日常的点滴之中,比如母亲陪哪吒踢毽子,父亲暗中为哪吒求换命符等情节都令人动容。而哪吒与敖丙之间的友情也充满了温暖和力量,从敌对到相互理解、相互扶持,这种纯真的情感跨越了身份的界限,也触动了观众内心柔软的部分。
三、营销策略成功
1. 前期宣传预热
物料投放:在影片上映前,片方发布了一系列精美的宣传海报、预告片等物料。海报中哪吒、敖丙等角色的独特造型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预告片则通过精彩的片段剪辑,展示了影片的视觉效果和故事亮点,如哪吒与敖丙在海边的大战片段在预告片中一经曝光,就引发了观众的强烈期待。
话题制造: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制造话题,如关于哪吒形象的讨论、对影片剧情的猜测等。片方还与一些知名动漫博主、影视博主合作,让他们提前观看影片并进行宣传推广,引发了粉丝群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为影片的上映积累了热度。
2. 上映期推广
点映口碑营销:影片在正式上映前进行了点映活动,通过点映积累了良好的口碑。看过点映的观众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称赞影片的故事、视觉效果等方面的优秀之处,这些正面口碑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
联动营销:与多个品牌进行联动营销,如与一些快餐品牌合作推出哪吒主题套餐,与玩具厂商合作推出哪吒周边产品等。这些联动不仅扩大了影片的宣传范围,还吸引了不同消费群体的关注,进一步提升了影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