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7年全国生态质量监测体系初步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
1. 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生态系统的全面、科学监测成为准确把握生态状况、合理制定生态保护政策的关键。传统的环境监测主要侧重于污染因子的监测,而生态质量监测涵盖了更广泛的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
2. 应对生态挑战的要求
我国面临着诸如森林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多种生态问题。建立完善的生态质量监测体系有助于及时发现这些问题的发展态势,为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数据支持。例如,准确监测森林生态质量的变化,能够提前预警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风险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威胁。
二、初步形成的生态质量监测体系可能的特征和组成部分
1. 监测网络的完善
覆盖范围广泛
在全国范围内,将构建从陆地到水域、从山区到平原、从自然保护区到城市生态系统的全面监测网络。例如,在陆地生态系统方面,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如热带雨林、温带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等)、草原(如温带草原、高寒草原等)、荒漠生态系统等进行监测;在水域生态系统方面,对河流、湖泊、海洋等不同水体环境进行全面覆盖。
层级合理布局
形成国家 省 市 县多级监测体系。国家层面负责宏观布局、标准制定和数据汇总分析;省级层面协调区域内监测工作并对重点生态区域进行监测;市级和县级层面则重点关注本地区生态系统的具体情况,开展实地监测工作,这样可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2. 监测指标的科学化
结构指标
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如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覆盖度、生物量等;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湿地面积、湿地植被类型及面积比例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直观地反映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
功能指标
例如,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监测,通过测量森林土壤的蓄水能力、枯落物持水量等指标来评估其水源涵养能力;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水质净化功能进行监测,分析湿地对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等。
生物多样性指标
涵盖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如香农 威纳指数)、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变化等。这些指标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3. 监测技术的现代化
遥感技术应用
利用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技术,可以对大面积的生态系统进行宏观监测。例如,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可以快速获取森林、草原等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情况,监测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如城市扩张对周边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侵占等情况。
物联网技术
在地面监测站点中广泛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生态环境因子(如气温、湿度、土壤水分、水质等)的实时自动监测。例如,在湖泊监测中,通过在不同点位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水温、溶解氧、酸碱度等水质数据,并及时传输到监测中心。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
对海量的生态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大数据技术可以处理复杂的多源数据,而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算法,能够挖掘数据中的潜在规律,对生态系统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例如,通过分析历史生态数据,预测特定地区未来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
三、带来的积极影响
1. 生态保护决策支持
准确的生态质量监测数据将为政府制定生态保护政策、规划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根据监测到的草原生态质量退化情况,可以合理制定草原禁牧、轮牧政策,以及有针对性地规划草原生态修复项目的规模和措施。
2. 环境管理与执法
有助于环境管理部门及时发现生态破坏行为并加强执法力度。例如,如果监测数据显示某一地区的森林遭到非法砍伐,环境执法部门可以依据监测数据迅速定位违法行为发生地点,依法进行查处。
3. 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
向公众提供生态质量信息,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公众可以通过公开的生态质量监测数据了解身边的生态环境状况,从而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来,如参与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志愿者活动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