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金观平:全链条防控环评造假 强化“违法必抓”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以下是关于“金观平:全链条防控环评造假 强化‘违法必抓’”这一观点的多方面分析:

一、环评造假的危害
1.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虚假的环境影响评价可能导致一些本应被限制或禁止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得以建设运营。例如,一些化工项目如果没有经过准确的环评,可能会在缺乏完善环保措施的情况下开工,直接向周边环境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和废渣等。这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等环境要素造成严重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
2. 损害公众利益
   公众依赖环评结果来了解项目对自身生活环境的潜在影响。如果环评造假,公众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暴露于环境风险之中。例如,居住在可能受污染项目附近的居民,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可能因未被如实评估的环境影响而受到损害,如因污染导致的呼吸道疾病、水质恶化影响饮用水安全等问题。
3. 影响政府公信力和决策科学性
   政府依据环评报告进行项目审批和决策。一旦环评造假,会使政府基于错误信息做出不合理的决策,不仅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损害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例如,政府批准了一个实际上存在巨大环境风险的项目,后续如果出现环境问题,公众会对政府的项目管理和决策能力产生质疑。

二、全链条防控的必要性
1. 环评流程环节多
   环境影响评价从项目的立项开始,涉及到初步的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提出环保措施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造假的可能,例如在环境现状调查中,可能伪造监测数据;在环境影响预测时,可能采用不合理的模型或参数以减小预测的负面影响。全链条防控能够覆盖从项目起始到最终环评报告审批的每一个步骤,防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
2. 涉及主体多方面
   参与环评过程的主体包括建设单位、环评编制单位、监测单位、专家评审以及政府审批部门等。建设单位可能为了项目顺利通过审批而授意造假;环评编制单位如果缺乏职业道德可能迎合建设单位的不合理要求;监测单位如果管理不善可能提供虚假监测数据;部分专家如果审查不严格可能让存在问题的环评报告通过评审。全链条防控可以对各个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明确各主体的责任,避免相互推诿。

三、强化“违法必抓”的意义
1. 起到威慑作用
   如果明确“违法必抓”,将使企图进行环评造假的主体,无论是建设单位、环评机构还是相关个人,都要权衡造假的成本和风险。一旦造假被抓,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包括罚款、吊销资质、刑事处罚等,这会极大地抑制他们的违法冲动。
2. 维护环评制度的严肃性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之一。只有确保“违法必抓”,才能维护这一制度的严肃性,使其真正发挥在项目环境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如果对环评造假行为听之任之,那么环评制度将形同虚设,无法有效控制项目建设中的环境风险。
3. 促进环评行业健康发展
   对于环评行业而言,强化“违法必抓”能够淘汰那些不良的环评机构和从业者,促使环评单位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注重环评报告的质量。这有助于建立一个公平、公正、诚信的环评市场环境,推动环评行业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2-19 13:31 , Processed in 0.0880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