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农业农村部:我国将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超1亿亩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超1亿亩这一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背景
1. 黑土特性与现状
   东北黑土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壤肥沃,腐殖质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结构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然而,由于长期的高强度利用,加上风蚀、水蚀等自然因素影响,黑土地出现了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等问题。例如,部分地区黑土的有机质含量在过去几十年间有明显降低趋势。

二、保护性耕作的意义
1. 保护土壤资源
   减少水土流失
     传统的翻耕方式容易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颗粒分散,在降水和风力作用下更易被侵蚀。而保护性耕作如采用少耕、免耕等技术,地表有作物残茬覆盖,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降低风蚀对土壤的搬运能力。据研究,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土壤侵蚀量达50%以上。
   提升土壤肥力
     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土壤翻动,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微生物在分解作物残茬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营养物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长期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壤的肥力能够逐步得到恢复和提升,例如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会趋于稳定并有所提高。
2. 改善生态环境
   涵养水源
     保护性耕作下的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壤孔隙度增加,提高了土壤的蓄水能力。在雨季,土壤能够更多地吸纳雨水,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洪水发生的风险;在旱季,土壤储存的水分可以缓慢释放,为作物生长提供持续的水源供应。
   调节气候
     一方面,土壤肥力提升后,植被生长更加茂盛,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起到碳汇的作用;另一方面,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农机具作业产生的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间接地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节本增效
     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农机作业次数,如免耕播种减少了传统耕作中的翻耕、耙地等环节,降低了农机燃油消耗和设备磨损,从而节省了生产成本。同时,由于土壤肥力和水分条件改善,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保障粮食安全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有助于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和增加粮食产量。这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应对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压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实施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1. 挑战
   农民观念转变难
     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部分农民担心少耕或免耕会影响作物产量,缺乏采用新技术的主动性。
   技术配套不完善
     保护性耕作需要一系列的技术配套,如适合免耕播种的农机具、作物残茬处理技术等。目前,一些地区存在农机具与农艺不配套的情况,影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资金投入需求大
     推广保护性耕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农机购置补贴、技术培训等。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保护性耕作推广的重要因素。
2. 应对措施
   加强宣传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向农民宣传保护性耕作的原理、效益等知识,提高农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例如,组织农民到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参观学习,让他们直观地看到技术的效果。
   完善技术研发与推广
     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研发的投入,研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配套农机具。同时,建立健全基层推广体系,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农民能够正确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加大资金支持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保护性耕作的资金投入,包括农机具购置补贴、作业补贴等。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保护性耕作的大规模推广提供资金保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2-22 06:56 , Processed in 0.0925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