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大市场 培育发展新动能》
一、融入大市场的意义
1. 资源优化配置
在大市场环境下,各类资源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更广泛的优化配置。例如,企业可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廉价的原材料、更优秀的劳动力和更先进的技术。以中国制造业为例,许多企业通过融入全球大市场,从澳大利亚进口优质铁矿石,从东南亚引进劳动力密集型工序的劳动力,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资金也能够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使得资本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流动,新兴的高科技企业能够获得风险投资,传统企业可以通过融资进行产业升级,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
2.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融入大市场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当企业的市场范围扩大时,其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上,从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例如,汽车制造企业在扩大市场份额后,可以在更大规模上进行生产,采购成本降低,研发投入也能在更多的产品中得到分摊。
同时还能实现范围经济。企业可以利用现有的生产技术、销售渠道等资源,生产和销售更多种类的产品。如家电企业在生产冰箱、彩电等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品牌影响力、销售网络和生产技术,拓展到智能家居产品领域,增加产品种类,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3. 促进创新与技术进步
大市场中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这促使企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知识溢出效应也更加明显。例如,在全球科技大市场中,硅谷的创新企业与亚洲的科技企业相互交流合作,开源技术的共享使得创新速度加快。
创新资源的整合也更加便捷。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大市场中能够更好地对接,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例如,中国的一些高校与当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将实验室里的新材料研发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产品推向市场,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科技竞争力。
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途径
1. 创新驱动发展
技术创新
加大对新兴技术的研发投入,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企业和政府应共同参与,构建多元化的研发投入体系。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引导企业投入到前沿技术研发中。企业则要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吸引高端人才。像华为公司每年将大量资金投入到5G技术、芯片技术等的研发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竞争力。
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企业则了解市场需求,两者结合能够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例如,浙江大学与当地企业合作,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并快速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共享经济模式就是典型代表,它改变了传统的资源拥有和使用方式。例如,共享单车解决了人们出行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闲置自行车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平台经济也是重要的商业模式创新。电商平台如阿里巴巴,通过搭建一个连接商家和消费者的平台,打破了传统商业的地域限制和交易模式,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商业效率,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 产业升级转型
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
传统制造业可以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例如,在服装制造企业中,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将生产设备连接起来,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传统农业也可以进行数字化转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通过电商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例如,一些地方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将产品直接销售到全国各地,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种植和养殖的科学性。
培育新兴产业
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产业。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政府通过补贴政策鼓励企业研发和生产,推动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高国家的装备制造水平。例如,中国在高铁装备制造领域不断创新,形成了从高速列车制造到铁路工程建设的完整产业链,高铁技术还出口到多个国家,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一张名片。
3. 人才战略支撑
人才引进
制定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例如,许多地方政府出台政策,给予海外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等支持。同时,简化人才引进手续,为人才提供便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像上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