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须少些套路、多些真诚》
一、老年大学现状中的“套路”问题
1. 报名难中的套路
在许多城市,老年大学出现“一座难求”的现象。一些老年大学在报名流程上设置复杂的环节,看似为了管理有序,实际上却存在不合理之处。例如,线上报名系统在高峰期容易出现卡顿、崩溃等情况,而线下报名又存在名额内定或者优先照顾关系户的嫌疑。有些学校将热门课程的报名时间设置得非常早或者非常突然,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很多真正有学习需求的老人无法报名。
2. 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不符的套路
部分老年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盲目跟风的情况。看到别的学校开设某些热门课程,如书法、绘画、舞蹈等,就不加调整地照搬。然而,不同地区老年人的兴趣和需求存在差异。比如在一些工业城市的老年人群体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对机械原理、工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有兴趣,而这些课程却很少被设置。另外,一些老年大学为了凑课程数量,开设一些质量不高、师资缺乏的课程,名为丰富课程体系,实际上是在做表面文章。
3. 收费与服务不匹配的套路
老年大学的收费标准缺乏统一规范。有些学校收费较高,但提供的教学设施却十分简陋。例如,声乐课程没有配备良好的音响设备,舞蹈课程的场地狭小且地面不平整。在师资方面,收费高的情况下却聘用一些经验不足、教学水平有限的教师。同时,还存在乱收费的现象,如以教材费、活动费等名义额外收取高额费用,但这些费用的用途并没有明确向学员公示。
二、老年大学应秉持真诚的重要性
1. 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真诚
老年大学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真诚地对待老年人的需求,意味着深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期望等。比如,对于那些年轻时因各种原因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老人,提供适合他们水平的文化知识类课程,如文学鉴赏、历史研究等。通过真诚地满足这些需求,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在晚年能够继续成长和发展,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真诚
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老年大学真诚地为老年人服务时,能够让老年人在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中度过晚年。这有助于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些积极的情绪会在家庭和社会中传播,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例如,在老年大学学习了新技能的老人可以将这些技能传授给家人,同时他们在社交活动中的良好状态也会影响周围的人。
3. 传承文化和知识的真诚
老年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传统文化底蕴。老年大学可以真诚地搭建一个平台,让老年人之间相互交流这些宝贵的财富,同时也让他们将这些文化和知识传承给下一代。比如,组织老年学员开展传统文化讲座,鼓励他们将民间手工艺、地方文化习俗等传授给年轻一代。这种真诚的传承不仅丰富了老年大学的内涵,也对文化的延续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三、老年大学实现“少套路、多真诚”的举措
1. 优化报名和管理机制
在报名方面,建立公平、透明、便捷的报名系统。可以采用预报名与正式报名相结合的方式,预报名阶段收集老人的学习需求信息,正式报名时按照先来后到或者抽签等公平的方式确定入学资格。同时,在报名时间、方式等信息发布上,要做到广泛宣传,通过社区公告、老年活动中心宣传、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确保老年人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在管理机制上,建立学员反馈机制,定期收集老年人对学校管理、课程安排等方面的意见,并及时做出调整。
2. 精准设置课程
深入调研当地老年人的兴趣和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社区走访、老年社团交流等方式,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年人想学什么。根据调研结果,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例如,在老年人口较多且有戏曲传统的地区,增加戏曲相关课程的种类和深度,如戏曲表演、戏曲编剧等。同时,要根据社会发展和老年人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如开设智能手机应用、网络安全等适应现代生活的课程。
3. 规范收费和提升服务质量
相关部门要制定老年大学收费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明确收费项目和用途。老年大学要公开收费明细,接受学员和社会的监督。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为不同课程配备相应的优质设备。例如,为摄影课程提供专业的摄影器材供学员使用,为烹饪课程打造现代化的厨房设施。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严格教师聘用标准,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服务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