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保收不再‘望天’”体现了多种积极的内涵。
一、农业生产方面
1. 灌溉与水利设施的作用
在传统农业中,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降雨,即所谓“望天收”。但如今,通过建设完善的灌溉系统,如修建水库、灌溉渠道、机井等水利设施,可以有效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例如,水库能够在雨季蓄水,到旱季时放水灌溉农田。像我国的三峡水库,除了发电、防洪等功能外,还对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用水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旱时期,水库可以放出适量的水补充到灌溉渠道中,保证农田的水分需求,使得农作物即使在少雨的季节也能正常生长,实现旱涝保收。
2. 现代农业技术的助力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为旱涝保收提供了支持。例如,精准农业技术中的土壤湿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的含水量。
当土壤湿度低于作物生长需求的临界值时,灌溉系统能够自动启动进行精准灌溉,避免了传统灌溉方式中可能出现的水资源浪费或者灌溉不足的情况。同时,在雨水较多时,通过农田排水系统的优化,如修建高标准的排水沟渠,能够及时排除多余的水分,防止农田发生涝灾。
二、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意义看
1. 保障粮食安全
旱涝保收不再“望天”对于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稳定的农业生产意味着稳定的粮食产量。在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的背景下,如果农业生产能够摆脱对自然降水的过度依赖,就能减少因旱涝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
例如,在一些粮食主产区,通过综合的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应用,即使在干旱年份,也能够保证粮食产量维持在一定水平,从而稳定国内粮食市场供应,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现。
2. 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这种转变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农民不再担忧因旱涝灾害而颗粒无收,从而可以更安心地投入农业生产,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如采用更好的种子、化肥和农业机械等。
稳定的农业收成也能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在水果产区,如果水果产量稳定,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加工厂投资建厂,加工水果罐头、果脯等产品,同时也为农村电商提供稳定的货源,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3. 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随着气候变化,旱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发生变化。实现旱涝保收不再“望天”,是对气候变化风险的一种积极应对策略。
通过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增强水资源管理和调配能力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提高整个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韧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