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光”照亮贵州山村致富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一、品种优势与种植
1. 优良品种引进
贵州一些地区引进了适合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优质薯类品种,如马铃薯中的威芋系列等。这些品种具有高产、抗病等特性。例如威芋3号,它的单产水平较高,在正常的种植管理下,每亩产量能达到2000 3000千克,远高于传统的低产品种。
2. 因地制宜的种植模式
在贵州山村,根据不同的海拔和地形,发展多样化的薯类种植模式。在高海拔地区,利用凉爽的气候种植马铃薯,而在一些山区的坡地,采用起垄栽培技术种植红薯。这种因地制宜的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了薯类产量。例如毕节地区的部分山村,通过等高线起垄种植马铃薯,不仅防止了水土流失,还提高了土壤的温度和透气性,使得马铃薯的产量提高了约15%。
二、技术支持与培训
1. 种植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人员深入贵州山村,推广先进的薯类种植技术。包括科学的施肥技术,如根据土壤肥力测试结果,合理配比氮、磷、钾肥料,以及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例如,在施基肥时,按照每亩有机肥1000 1500千克、复合肥30 50千克的标准进行施肥,能够显著提高薯类的品质和产量。
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也至关重要。技术人员向薯农传授如何识别常见的病虫害,如马铃薯晚疫病、红薯黑斑病等,并指导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利用天敌昆虫防治薯类害虫,在必要时合理使用低毒高效的农药,将病虫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2. 农民培训与素质提升
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田间现场指导等方式,提升农民的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许多农民经过培训后,掌握了薯类的良种繁育技术,能够自己留种、育种,降低了种植成本。例如,在遵义的一些山村,经过培训的农民学会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繁育技术,提高了种薯质量,进而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率。
三、产业链发展
1. 初加工环节
在贵州山村周边建立了众多的薯类初加工企业和作坊。例如将马铃薯加工成薯片、薯条,红薯加工成红薯干、红薯粉条等。这些初加工不仅增加了薯类产品的附加值,还延长了薯类的保存期限。以红薯粉条加工为例,当地的粉条加工厂收购山村的红薯,加工成粉条后,价格比原红薯提高了数倍。同时,初加工还能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
2. 深加工环节
部分地区发展了薯类的深加工产业,提取薯类中的淀粉、膳食纤维等成分。例如从马铃薯中提取的马铃薯淀粉,可广泛应用于食品、造纸、纺织等行业。一些企业还利用薯类膳食纤维开发健康食品,如高纤维饼干等。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薯类的附加值,促进了山村经济的发展。
3. 销售与市场拓展
贵州山村的薯类产品借助电商平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通过与电商企业合作,建立了线上销售渠道,同时也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拓展线下销售市场。例如,一些山村的特色红薯产品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销售量大幅增长。此外,还打造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薯类品牌,如“盘州火腿油辣椒土豆泥”等,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扶贫与带动就业
1. 扶贫效益
薯类产业的发展成为贵州山村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许多贫困家庭通过种植薯类实现了脱贫。以一个种植马铃薯的贫困家庭为例,种植3 5亩马铃薯,按照每亩2000元的纯收益计算,家庭年收入可增加6000 10000元,达到脱贫标准。同时,对于一些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薯类加工企业等方式获得稳定的收入。
2. 就业带动
在薯类的种植、管理、收获以及加工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薯类产业的发展为贵州山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包括季节性就业和长期就业。在种植和收获季节,吸引了大量的当地农民参与劳作,增加了农民的劳务收入。而在加工企业,为当地农民尤其是妇女和年轻人提供了长期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