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当图书馆不止于阅读,65.9%受访者期待加快数字化建设”这一现象的一些分析:
一、原因
1. 便捷获取资源
在数字化时代,人们期望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的资源。通过数字化建设,读者不必亲自到图书馆,就能借阅电子书、查阅学术资料、观看文化讲座视频等。例如,很多上班族平时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时间到图书馆借阅纸质书籍。如果图书馆实现数字化,他们可以在通勤途中或者休息间隙,利用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方便地阅读电子书籍。
2. 资源整合与共享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一些小型图书馆受限于馆藏空间和经费,藏书种类和数量有限。而数字化建设能够打破这种局限,将各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数字化后集中到一个平台上,让读者可以获取到更广泛、更丰富的资料。例如,某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善本可以通过数字化共享,供其他研究机构或爱好者查阅研究。
3. 满足多元需求
现代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不仅仅是传统的阅读书籍。他们可能希望在图书馆听有声读物、参加线上文化活动、利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体验文化展览等。数字化建设能够为这些多元需求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图书馆可以利用VR技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中,增强对历史文化知识的理解和体验。
4. 适应现代阅读习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向电子阅读倾斜。年轻一代尤其习惯使用电子设备阅读新闻、小说、漫画等各类读物。图书馆加快数字化建设,能够更好地迎合这种现代阅读习惯,吸引更多年轻读者走进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世界,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二、意义
1. 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数字化建设有助于图书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图书馆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读者的阅读偏好、借阅频率等信息,从而更加精准地推荐书籍和资源,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同时,数字化服务平台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服务,不受传统图书馆开馆闭馆时间的限制。
2.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数字化的图书馆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例如,将古籍、地方文献等进行数字化处理,不仅可以防止原件因时间和环境因素受损,还能通过网络让这些珍贵文化资源传播得更广泛。此外,数字化平台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空间,读者可以在数字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交流,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3. 缩小数字鸿沟
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如果能够普及到各个地区,包括偏远地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不同地区之间因经济、地理等因素造成的数字鸿沟。让更多人能够平等地获取知识和信息资源,促进社会公平发展。例如,农村地区的居民可以通过网络接入数字化图书馆,获取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知识服务,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三、面临的挑战
1. 技术与资金问题
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以及进行系统维护和升级。同时,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确保数字化平台的稳定运行和安全防护。一些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可能由于经费不足和技术人才匮乏,难以开展大规模的数字化建设。
2. 版权问题
在将馆藏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的版权问题。如何在遵守版权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合理地对书籍、文献、音频、视频等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和传播,是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难题。例如,一些畅销书的电子版权管理严格,图书馆在提供电子借阅服务时需要与版权方进行复杂的协商。
3. 用户数字素养差异
虽然现代社会数字技术普及程度较高,但不同用户的数字素养仍然存在差异。部分老年读者或者不熟悉数字技术的读者可能在使用数字化图书馆服务时遇到困难,如图书检索、设备操作等问题。图书馆需要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引导服务,以提高用户对数字化服务的接受度和使用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