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护航开学“第一餐”的一些举措:
一、监管部门的行动
1. 提前部署检查工作
在开学前几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部门等应联合制定检查计划。明确检查的范围,包括学校食堂、校园周边的小食店、食品摊贩等。例如,确定对辖区内所有中小学、幼儿园食堂进行全面检查的目标。
组织检查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最新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查要点,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范、食品留样制度等。
2. 全面细致的检查内容
食堂环境与设施设备
检查食堂的环境卫生,包括厨房操作间、餐厅、储物间等区域是否干净整洁。查看墙壁、地面、天花板是否有污垢、霉斑,排水系统是否通畅等。
对食堂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如炉灶、蒸箱、冰箱、消毒柜等是否正常运行。重点检查冷藏、冷冻设备的温度是否符合要求,确保食材能够在适宜的温度下储存,防止变质。
食材采购与储存
审查食材的采购渠道,要求学校食堂和供餐单位提供食材供应商的资质证明,如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检查是否建立了稳定的、符合要求的食材供应来源,杜绝从无证摊贩处采购食材。
查看食材的储存条件,粮食类是否离地离墙存放,防止受潮霉变;肉类、水产类是否分类冷藏或冷冻;蔬菜水果是否新鲜,有无农药残留超标的迹象。检查食品仓库是否有防虫、防鼠等设施。
从业人员健康与卫生
核实食堂从业人员的健康证是否有效,要求所有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人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检查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习惯,如是否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工作帽,是否按要求洗手消毒等。
餐饮加工过程规范
检查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如食材的清洗、切配、烹饪等环节。确保食材清洗彻底,避免交叉污染;切配的刀具、案板要生熟分开;烹饪时要确保食物煮熟煮透,中心温度达到要求。
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管,查看是否有专人专柜管理,是否按照规定的剂量和范围使用,是否存在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
食品留样制度
检查学校食堂是否严格执行食品留样制度。要求每餐的食品成品都要留样,留样量不少于125克,留样时间不少于48小时。查看留样记录是否完整,包括留样食品名称、留样时间、留样人员等信息。
3. 加强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治理
对校园周边200米或500米范围内(根据各地规定)的食品经营单位进行排查。重点检查小食店、便利店售卖的零食,如辣条、薯片、饮料等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是否存在“三无”产品(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
规范校园周边的食品摊贩经营行为。对于合法的食品摊贩,检查其卫生条件、食材来源,要求其遵守相关的食品安全规定,如不得售卖变质、过期食品;对于无证经营的食品摊贩则依法予以取缔。
二、学校的自我管理
1. 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学校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在开学前组织专人对食堂进行自查自纠。按照监管部门的检查标准,从食堂环境、食材采购、加工过程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
对于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记录整改情况。如发现食材储存不当的问题,立即调整储存方式,对受潮的食材进行处理;如果是设施设备故障,及时安排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2. 加强对食堂的管理
学校要强化对食堂的日常管理,安排专人负责食堂的食品安全工作。定期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学校食堂的监督工作。可以设立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实地查看食堂的食材采购、加工过程等环节,增强家长对学校食品安全的信心。
三、宣传教育方面
1. 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
在开学前组织食堂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培训讲座或线上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餐饮服务操作规范、食物中毒预防与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培训后的考核,确保从业人员掌握相关知识,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绩效挂钩,激励员工积极学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操作水平。
2. 对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
在开学第一课中融入食品安全教育内容。向学生介绍如何辨别食品的安全性,如查看食品标签、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购买校园周边的“三无”食品和垃圾食品。
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开展食品安全监督,为学生的开学“第一餐”保驾护航,确保广大师生的饮食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