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扎实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且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一、重要意义
1. 经济增长贡献
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中国,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能够直接带动整体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速度的提升。
2. 创新驱动
民营经济具有创新活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许多民营企业处于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它们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使经济发展向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方向转型。
3. 就业吸纳
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随着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蓝领工人到白领职员,从农村转移劳动力到高校毕业生就业,这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消费升级。
二、促进发展的举措
1. 政策支持
税收优惠
政府可以出台针对民营企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例如,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扩大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税范围等。对于创新型民营企业,可以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激励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再投资能力。
财政补贴
设立专项资金对民营企业进行补贴。例如,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民营企业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项目给予资金补贴;对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民营企业的海外参展、国际认证等活动提供补贴,以提升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信贷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鼓励银行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降低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的风险,提高其放贷积极性。
2. 优化营商环境
简化行政审批
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和时间,推行“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等改革措施。例如,对于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项目审批等事项,通过在线平台实现一次性申报、一次性受理和一次性办结,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的制度性成本。
加强产权保护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加大对侵犯民营企业产权案件的查处力度,确保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增强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和安全感。
公平竞争环境营造
打破各种市场垄断和隐性壁垒,确保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项目招标、政府采购等方面享受公平待遇。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防止大型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挤压民营企业生存空间,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3. 推动转型升级
鼓励技术创新
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政府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牵线搭桥让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组织高校科研团队与民营企业合作,针对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提升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
引导产业升级
依据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向高端制造业、绿色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转型。例如,对于传统制造业的民营企业,鼓励其向智能制造转型,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对于从事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民营企业,引导其向绿色、循环经济方向发展。
管理水平提升
组织开展针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培训和咨询服务。例如,举办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和成功企业家为民营企业传授管理经验和先进理念,帮助民营企业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人才培育与引进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建立适合民营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为民营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例如,一些职业院校与当地的民营企业合作,设立企业冠名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
人才引进政策支持
制定针对民营企业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在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高端人才、创新人才到民营企业工作。例如,一些城市为到民营企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公寓、解决子女入学问题等,提高民营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