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促进医养结合实现健康养老的措施:
一、政策支持与保障
1. 完善政策体系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医养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服务标准和监管制度。例如,统一医养结合机构的审批流程,简化手续,为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提供便利。
出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对医养结合机构在建设、运营过程中的资金投入给予支持。如按床位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减免相关税收。
2. 加强部门协同
建立卫生健康、民政、医保、财政等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卫生健康部门负责提供医疗技术支持和医护人员培训;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服务机构的日常运营和服务质量监督;医保部门完善医保报销政策,使老年人在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费用能够合理报销;财政部门保障资金投入。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共同解决医养结合推进过程中的难题。
二、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
1.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
鼓励医疗机构与周边养老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例如,大型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定期派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巡诊、坐诊,为老年人提供医疗诊断、健康检查、慢性病管理等服务;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当养老机构中的老人突发疾病时,能够及时送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上级医院进行救治。
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模式。如医疗机构的康复设备、检验检测设施等可在一定条件下为养老机构中的老人提供服务,同时养老机构的活动场地、护理设施等也可供医疗机构在开展老年健康管理活动时使用。
2. 医养融合机构建设
积极发展兼具医疗和养老服务功能的医养融合机构。在新建或改建社区时,规划建设一定比例的医养融合机构,这些机构内部设置有医疗科室、康复区和养老生活区,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的医养服务。
对于现有养老机构,有条件的可通过内部增设医疗机构(如医务室、护理站等),或者与周边医疗机构合并、合作转型为医养融合机构,满足老年人的医养需求。
三、人才队伍建设
1. 专业人才培养
在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中加强医养结合相关专业的设置,如老年护理、康复治疗技术(老年方向)、医养结合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应涵盖医学、护理学、老年学、康复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培养复合型的医养结合专业人才。
建立医养结合人才的继续教育体系,对在职的医护人员、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老年疾病护理、康复治疗、心理健康干预等方面的知识。
2. 人才激励机制
提高医养结合服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设立专门的岗位津贴,对在医养结合岗位上工作的医护人员、养老护理员给予额外补贴;开展优秀医养结合服务人员评选表彰活动,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增强其职业荣誉感。
拓宽医养结合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为他们提供晋升机会。例如,建立从初级养老护理员到高级养老护理员、养老服务主管等的晋升体系,医护人员在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工作经历也应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得到认可。
四、健康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1. 老年人健康管理体系
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记录老年人的基本健康信息、疾病史、体检报告、诊疗记录等。以社区为单位,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养结合机构负责健康档案的管理和更新,实现老年人健康信息的动态跟踪。
开展老年人健康评估,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健康管理方案包括疾病预防、康复指导、营养膳食建议等内容,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健康干预效果评估并调整方案。
2. 信息化建设
构建医养结合信息化平台,整合医疗、养老服务资源信息。该平台应涵盖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相关机构的信息,包括服务项目、床位信息、医护人员信息等。老年人及其家属可以通过平台查询医养服务资源、预约挂号、查看健康档案等。
利用物联网、远程医疗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和健康监测服务。例如,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糖等),并将数据传输到医养结合信息化平台,医护人员可以远程查看数据并及时进行健康干预,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通知老年人或家属就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