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非遗要到田野中去理解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1-26 16: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非遗要到田野中去理解,这一观点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从非遗的起源与发展角度
1. 根源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起源于民间,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例如,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如剪纸,其最初的诞生就是与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田野环境中,人们可以观察到剪纸如何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如春节贴窗花)相结合,了解剪纸图案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如莲花象征吉祥如意),这些意义往往与当地的农耕文化、家族观念等息息相关。
2. 传承脉络
   田野调查有助于清晰地梳理非遗项目的传承脉络。在乡村或特定的社区中,可以找到非遗传承的世系关系。以民间音乐的传承为例,通过在田野中与民间艺人深入交流,能追溯出某个曲调是如何在家族内部或者师徒之间代代相传的。像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很多歌手都是自幼师从长辈,在草原的生活环境中不断学习和磨练演唱技巧,田野调查能够还原这种传承的真实场景。

二、从非遗的内涵与特征角度
1. 活态性
   非遗的活态性特征要求我们到田野中去体验。许多非遗项目不是静态的文物,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人群互动中不断传承和演变的。例如传统的节庆活动,像傣族的泼水节。只有深入到傣族聚居的地区(田野),才能亲身感受到泼水节期间人们的狂欢氛围,看到各种与之相关的民俗表演、宗教仪式等活动的活态呈现,理解泼水节如何在当代社会仍然保持着生命力并且随着时代发展融入了新的元素。
2. 文化生态整体性
   非遗项目与它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田野调查能够让我们全面把握这种整体性。例如某些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技艺,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的建造方法,还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信仰、社会组织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西南地区的侗族村寨,侗族的鼓楼建筑技艺非常独特。鼓楼不仅是侗族村落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村民们集会、议事、祭祀的场所。田野调查可以揭示出鼓楼建筑的选址(多位于村寨中心,与风水观念有关)、建筑结构(体现了侗族的宇宙观和家族观念)以及建造过程中的社会协作(全寨村民共同参与,反映了侗族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

三、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际需求角度
1. 保护的精准性
   在田野中能够准确地发现非遗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制定精准的保护措施。例如一些传统的农耕文化相关的非遗项目,如稻作文化中的祭祀仪式。通过田野调查发现,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年轻一代对这些仪式背后的文化意义了解甚少,而且传统的祭祀仪式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传承人的缺乏、仪式简化等问题。只有基于这样的田野调查结果,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工作,如建立传承人培养机制、对仪式进行记录和数字化保护等。
2. 传承的有效性
   深入田野有助于找到非遗传承的有效途径。对于传统的手工艺项目,在田野中可以了解到手工艺人面临的实际困难,如原材料获取困难、市场需求不足等。同时,也能发现当地政府或社区为促进手工艺传承所做的尝试,如建立手工艺合作社、开展手工艺培训课程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探索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传承模式,如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以提高手工艺人的收入,从而增强传承的积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2-25 08:53 , Processed in 0.07962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