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内蒙古非遗保护传承“三部曲”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6 04: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蒙古非遗保护传承“三部曲”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说法,但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和成果来看,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1. 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传播项目”入选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活动创新案例。该平台自2021年运行以来,通过“互联网+非遗”融合手段,完成大量内容更新和数字化资源加工,制作多个专题。以“听得见的非遗”“带得走的非遗”“学得来的非遗”3种数字化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非遗保护事业转型升级,提高了非遗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管理现代化水平。2. 非遗进校园:“非遗筑梦·青春传承”案例入选“非遗+学校教育”方向2025非遗传播创新案例。2023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联合多所高校,创新推出“非遗筑梦·青春传承”非遗进校园活动,采用“展演+体验+讲习”三维模式,构建青年与非遗的深度对话空间。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绎和展示,设立非遗工坊体验区,组织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开展系列讲座,并增设“非遗知识竞答”“文创设计工作坊”等环节,形成“技艺传授—实践创新—成果展示”的完整链条。3. 千校计划:“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千校计划’”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该计划于2014年至2017年开展,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与自治区教育厅共同制定实施方案,从制度层面引领非遗进校园。内容包括鼓励各大、中、小学校将民族优秀非遗项目列入教学内容,开展项目活态传承教育活动,开办非遗培训班,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讲座或开展传承活动。这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非遗保护传承模式,所以可以将其视为内蒙古非遗保护传承的“三部曲”。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5 00:46 , Processed in 0.05641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