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期对乌克兰的"穿梭外交"努力,确实凸显了当前俄乌冲突的复杂性和解决难度。这一外交举措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冲突长期化的担忧,但和谈之路仍面临多重障碍:
美国"穿梭外交"的局限性
战略目标分歧:美国既要维持对乌军事支持,又试图避免与俄直接对抗,这种平衡难以满足双方核心诉求。乌克兰坚持领土完整,俄罗斯则要求安全保障,两者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
信任赤字严重:俄美关系处于冷战后的最低点,双方在军控、北约东扩等问题上积累的深层矛盾,短期内难以化解。乌克兰也对任何可能损害其主权的外交方案保持警惕。
战场态势影响:当前冲突陷入消耗战僵局,任何一方都未到必须妥协的临界点。军事解决方案优先于外交努力的局面仍在持续。
和谈面临的结构性障碍
领土问题僵局:克里米亚及乌东四州的归属涉及双方底线,俄罗斯通过"公投"制造的既成事实与乌克兰宪法规定的领土完整原则直接冲突。
安全保障困境:俄罗斯要求北约停止东扩的"红线"与乌克兰寻求西方安全保障的需求难以调和。中立化方案缺乏可信的国际监督机制。
制裁与赔偿争议:西方对俄全面制裁已成为谈判筹码,而俄罗斯要求解除制裁与乌克兰主张的战争赔偿形成另一组对立议题。
国际格局的制约因素
阵营化对抗加剧:G7与金砖国家在冲突立场上的分化,使得联合国等国际调解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粮食、能源危机进一步强化了阵营利益。
美国内政掣肘:中期选举后美国援乌政策可能出现调整,欧洲国家在能源危机下对乌支持力度也存在变量,西方统一战线面临考验。
全球南方国家立场:多数发展中国家不愿选边站队,其关注的粮食、化肥供应链问题与地缘政治博弈存在优先级差异。
可能的出路与挑战
分阶段解决方案:优先达成局部停火、战俘交换等 Confidencbuilding measures(建立信任措施),但此前达成的黑海粮食协议执行情况显示,即便具体领域合作也易受军事行动影响。
第三方调解机制:土耳其、以色列等中间力量或可提供新的对话平台,但缺乏强制执行能力。中国提出的"共同安全观"理念虽具建设性,但需具体方案支撑。
能源市场博弈:冬季能源危机可能迫使欧洲调整立场,但俄罗斯将能源武器化的策略已损害其长期市场地位,反制效果递减。
当前局势下,冲突的"冻结"(freeze)而非彻底解决(resolve)可能是更现实的短期前景。真正的转折点或将取决于三个变量:战场出现决定性态势变化、俄罗斯国内政治稳定性、以及全球能源粮食危机引发的政治经济压力。历史经验表明,持久和平需要冲突双方对"相互伤害僵局"(mutually hurting stalemate)的认知,这一临界点显然尚未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