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棉主题

王来春:立讯精密以创新为翼,深化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4-7 02: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来春作为立讯精密(LuxsharICT)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凭借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持续的创新投入,成功将公司从代工企业转型为全球领先的精密制造巨头。其发展路径和战略思维对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研发投入规模化  
   立讯精密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7%,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22年研发费用达72亿元)。通过自研核心技术(如高速连接器、SiP封装),逐步摆脱对单一客户的依赖,切入苹果、华为、特斯拉等高价值供应链。
   
垂直整合能力  
   从连接器起家,逐步扩展至模组、整机制造(如AirPods、iPhone组装),形成“零件—模组—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2020年收购纬创昆山厂,标志着进入iPhone高端制造领域。

前瞻性技术卡位  
   提前布局AR/VR(为苹果Vision Pro提供结构件)、汽车电子(车载高速连接器、线束),2023年汽车业务营收同比增长50%,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全球化与供应链韧性构建
“中国+1”战略落地  
  在越南、印度建厂规避贸易风险,同时保留国内高端产能。越南工厂已承担20%的AirPods产能,实现区域化供应。
  
深度绑定头部客户  
  通过“JDM”(联合设计制造)模式与苹果共同研发,2021年成为iPhone 13 Pro独家组装商,体现技术信任度。



管理哲学与人才机制
“狼性文化”迭代  
  早期强调执行力(“715工作制”),近年转向“创新+效率”双驱动,推行股权激励(2023年覆盖超2000名核心骨干)。
  
供应链精细化管理  
  通过数字化改造(MES系统全覆盖),将毛利率维持在20%以上,高于代工同行(如富士康约8%)。



挑战与未来方向
地缘政治风险  
   苹果要求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立讯需平衡成本与产能调配。
技术天花板突破  
   在芯片、先进封装等核心环节仍依赖国际大厂,需向“技术定义产品”转型。
ESG合规压力  
   国际客户对碳足迹要求趋严,绿色制造投入将增加成本。



对中国制造的启示
创新路径:从“代工红利”转向“技术红利”,立讯的研发投入强度(7%)值得传统制造企业借鉴。
生态位选择:在细分领域做到全球前三(如TypC连接器市占率超30%),再横向扩展。
风险对冲:通过多元化客户(消费电子+汽车+医疗)降低周期波动影响。

王来春的案例证明,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不仅需要技术积累,更需企业家对产业趋势的敏锐判断和持续投入的定力。立讯的未来在于能否从“精密制造平台”跃升为“技术标准制定者”,这将是其价值重估的关键。
回复

举报

红棉主题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5-25 05:30 , Processed in 0.0812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