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就业基本盘、夯实民生福祉根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以下从政策方向、重点举措和长效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
宏观政策协同发力
将就业指标纳入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评估体系,如新基建投资需配套就业创造评估。
实施专项就业刺激基金,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企业给予阶梯式税收抵扣(如每雇佣1名应届毕业生抵免2万元税费)。
产业就业联动升级
发展"就业友好型"产业:数字经济领域重点支持灵活就业平台规范发展,制造业推进"智能制造+技能提升"双轮驱动。
建立行业就业预警系统,对衰退行业实施提前转岗培训干预。
精准破解结构性矛盾
重点群体护航计划
高校毕业生:推行"3+6"就业服务(3个月岗位精准推送+6个月跟踪辅导)。
农民工群体:实施"县域经济吸纳工程",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园区,配套返乡创业贷款贴息政策。
技能提升革命
建立"职业能力账户",每人每年1600元培训额度可跨年累积使用。
推广"订单式"培训,企业提前两年向职校提交人才需求清单。
构建韧性就业生态
新就业形态保障创新
试点"平台用工社会保障卡",按单计提社保金,允许多平台缴费累计计算。
建立灵活就业者职业伤害保险互助基金,政府补贴初始资金30%。
失业安全网升级
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至所有参保形态,实施"就业缓冲期"制度(失业后3个月内找到工作可获再就业奖励)。
建立区域性就业储备机制,动态储备不低于当地失业率2%的公益性岗位。
长效机制建设
建立省级就业大数据中心,整合社保、个税等12个部门数据,实现岗位匹配智能预警。
将城镇调查失业率波动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建立就业质量发展指数。
设立民生保障应急基金,按GDP的0.5%计提,专门用于重大经济波动时期的就业维稳。
通过系统施策,可在202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真正使就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和民生改善的"晴雨表"。实施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政策落地的差异化,避免"一刀切",东部地区可侧重高端就业创造,中西部重点保障基础就业容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