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近期对隐藏式车门把手(也称“弹出式门把手”)的关注,主要源于其在特定场景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使用不便问题。这一设计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车型中流行,但实际使用中暴露的缺陷引发了争议。以下是具体分析:
安全隐患:极端情况下的致命风险
低温冻结问题:
在北方严寒地区,隐藏式门把手可能因雨水或融雪结冰被冻住,导致无法弹出。传统门把手可通过物理外力破冰,但隐藏式设计若电机被冻住,用户难以强行打开车门(如Model 3曾有车主因门把手冻结被困车内)。
事故救援延迟:
车辆碰撞后若断电,隐藏式门把手可能无法自动弹出,救援人员需额外时间破窗或寻找机械应急开关(如小鹏部分车型需撬开盖板操作),延误黄金救援时间。美国消防协会(NFPA)曾将此列为电动车救援难点之一。
机械结构复杂:
隐藏式把手依赖电机和传感器,故障率高于传统机械结构。特斯拉早期车型因门把手故障被多次投诉,部分车主需频繁维修。
用户体验缺陷
学习成本高:
对不熟悉车辆的老人或紧急情况下的乘客,隐藏式把手操作不够直观(如需按压特定位置或等待弹出)。
清洁与维护麻烦:
把手缝隙易积灰、泥沙,长期使用可能卡滞,增加保养成本(如蔚来车主反馈洗车时需专门清洁把手槽)。
工信部的整治方向
工信部拟修订《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可能要求:
强制保留物理开关:即便采用隐藏设计,也需确保无需电力即可手动开启(如比亚迪部分车型的“双模”把手)。
明确应急标准:要求车企在车门处标注应急操作指引,或设计快速破拆方案。
车企为何仍坚持使用?
风阻与续航:隐藏式设计可降低风阻(约减少0.01Cd),对电动车续航提升有帮助(如极氪001宣称可增加510km续航)。
设计差异化:新势力车企将其作为“科技感”符号,迎合年轻消费者审美。
总结:技术进步需平衡安全
隐藏式门把手是汽车电子化的典型争议点,其问题并非技术不可行,而是设计时未充分考量极端场景。未来趋势可能是:
混合式设计:如福特Mustang MachE的“手动触发+电动辅助”方案。
材料改进:采用加热防冻涂层(如奔驰EQS)或更耐用的电机。
用户购车前可实地测试不同环境下的车门开启效率,尤其北方消费者需重点关注车企的低温解决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