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航线
重庆武陵山深处,一条"背篓航线"已经默默航行了三十余年。
每周四清晨,天还未亮,老张便背着竹篓出门了。篓里装的是自家种的柑橘、新摘的茶叶,还有老伴儿连夜赶制的鞋垫。山路崎岖,他走得却很稳当——这条路,他已经走了三十年。
七点整,老张准时到达小码头。那里已经聚集了十几个和他一样的村民,每人背后都有一只竹篓,沉甸甸地压弯了腰。他们互相点头致意,却不多言语,只是安静地等待着那艘白色的小渡轮。
"呜——"汽笛声从江面传来时,老张眯起眼睛。渡轮靠岸的瞬间,他第一个迈步上船。船舱里弥漫着柴油味和农产品混杂的气息,他却觉得格外亲切。
"老张,这次又带了多少斤柑橘?"船长老王一边掌舵一边问。
"百来斤吧,今年雨水好,果子甜。"老张把竹篓放在脚边,从怀里掏出个布包,"给,新炒的茶叶。"
这样的对话,三十年来几乎每周都在重复。老王接过茶叶,顺手从驾驶台下摸出个铁盒,里面已经存了厚厚一叠车票——都是老张这些年"赊"的船票。
江水湍急,渡轮却行驶得很稳。老张望着窗外,想起三十年前第一次坐这班船的情景。那时他刚结婚,背着一篓山货去县城卖,却连船票钱都凑不齐。是老王让他先欠着,说"下次再给"。
这一欠,就是三十年。
"到喽!"老王的喊声把老张拉回现实。渡轮靠岸,村民们鱼贯而出,很快消失在县城的各个角落。老张熟门熟路地来到农贸市场,刚摆好摊子,就有老主顾围上来。
"老张,今年的柑橘甜不甜?"
"甜!不甜不要钱!"
夕阳西斜时,老张的竹篓已经空了,取而代之的是揣在怀里的几百块钱。他买了盐、酱油,还给小孙子带了本图画书。回程的渡轮上,村民们互相展示着采购的成果,气氛比来时热闹得多。
"下周四还来啊!"靠岸时,老王照例喊道。
"来!一定来!"老张挥挥手,背起空竹篓往家走。
这条航线没有豪华游轮的气派,没有远洋巨轮的壮阔,却承载着山里人最朴实的生活希望。三十年来,风雨无阻,就像老王说的:"只要还有一个背篓要过江,这船就得开。"
江水悠悠,渡轮往返,一代代"背篓客"老了,又有一代代新人接替。不变的,是每周四准时响起的汽笛声,和那些被竹篓压弯却始终挺直的脊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