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份跨省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记录物种达2790种,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区域生态协同保护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以下为关键信息梳理:
调查背景与范围
跨区域合作:调查由多个省级单位联合开展(如长三角、京津冀等特定区域),覆盖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旨在打破行政边界,推动生物多样性一体化保护。
技术手段:采用遥感、红外相机、环境DNA等新技术,结合传统样线调查,提升物种监测效率。
核心成果
物种多样性:2790种物种包括高等植物、脊椎动物、昆虫及大型真菌等,其中可能包含:
珍稀物种:如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如中华秋沙鸭、珙桐等)、区域特有种。
新记录种:部分物种为调查区域首次发现,或分布范围扩展。
生态系统评估:揭示了关键栖息地连通性、生态廊道需求及人为活动影响。
保护意义
填补空白:跨省数据整合为制定区域性保护政策(如生态补偿、保护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变化响应:物种分布变化反映气候变化影响,助力适应性管理。
公众参与:部分数据通过公民科学(如观鸟记录)补充,提升公众生态意识。
后续行动
动态监测:建立长效监测机制,跟踪物种种群趋势。
跨省协同:推动省际联合立法,如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统一生态修复标准。
案例参考
- 类似成果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报告》曾记录物种1286种,本次调查范围更广、物种数显著提升。
此成果为我国实现"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如30%陆域保护面积)提供了区域实践范例,后续需关注数据公开与保护措施落地成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