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最大圆形煤场通过引入“智慧大脑”系统,实现了储煤管理的智能化升级,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还强化了环保与安全性能。以下是该项目的关键信息解析:
项目背景
地理位置:位于广西某大型火电厂或能源基地,作为区域能源供应链的重要节点。
规模:圆形煤场直径通常超过100米,储煤量可达数十万吨,满足电厂长期发电需求。
传统痛点:人工管理易导致煤堆测温滞后、粉尘污染、盘煤耗时及堆取料效率低下等问题。
“智慧大脑”核心技术
三维扫描与动态建模:通过激光扫描和AI算法实时构建煤堆三维模型,精准计算存煤量(误差<1%),替代传统人工测量。
智能温控系统:布置数百个温度传感器,自动监测煤堆内部温度,预警自燃风险并联动喷淋设备降温。
无人化堆取作业:基于北斗导航的无人堆取料机,路径规划效率提升30%,减少人力成本。
环保闭环:智能喷雾抑尘系统根据粉尘传感器数据自动启停,配合防风网降低PM5排放50%以上。
实施成效
效率提升:盘煤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1小时,堆取料作业能耗降低15%。
安全增强:实现24小时煤场安全监控,火灾隐患响应时间缩短至10分钟内。
经济效益:年节省人力与燃煤损耗成本超千万元,投资回报周期约2-3年。
行业意义
标杆示范:为南方湿热地区煤场智能化改造提供可复制方案,推动“工业互联网+煤炭”融合。
双碳贡献:通过减少燃煤损耗和粉尘排放,单座煤场年减排CO₂约2万吨。
未来扩展:预留5G+物联网接口,支持与电厂智慧能源系统无缝对接。
相关案例参考
- 类似技术已应用于国家能源集团“智能高效储运系统”,验证了技术可靠性。
- 广西华润水泥等企业也在探索AI原料场管理,反映区域工业智能化趋势。
这一转型标志着广西能源基础设施迈入数字化新阶段,后续或推广至港口、冶金等大宗物料存储场景。如需更具体的技术参数或厂商信息,可进一步定向检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