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近年来通过深化跨区域协同治理,积极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新格局,打造区域知识产权战略高地,其创新举措和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跨区域协作机制建设
联动执法网络
与广东韶关南雄、仁化等毗邻地区建立"赣粤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签署跨区域合作协议,实现线索互通、证据互认、执法协同。2023年联合查处跨省侵权案件5起,涉案金额超300万元。
司法协作创新
依托赣州中院知识产权法庭设立"大余巡回审判点",与粤港澳大湾区法院建立典型案例共享机制,引入"惩罚性赔偿"裁判规则,2022年以来跨区域案件审理周期缩短40%。
产业精准保护实践
特色产业护航工程
针对当地钨矿精深加工、南安板鸭等地理标志产业,建立"一产业一保护方案"机制。2023年为"大余金边瑞香"地理标志商标成功维权,挽回经济损失1200余万元。
技术调查官制度
从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选聘12名专家组建技术智库,为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专利纠纷提供专业支撑,2023年技术研判准确率达100%。
数字化治理升级
区块链存证平台
上线"庾岭知识产权云盾"系统,实现侵权证据实时固证,已存证各类知识产权信息2万条,电子证据司法采信率100%。
大数据监测预警
接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区域监测节点,对重点行业开展侵权风险扫描,2023年提前阻断侵权风险23起。
服务生态优化
一站式服务中心
集成专利导航、质押融资等功能,2023年帮助中小企业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8亿元,同比增长75%。
人才培育计划
与深圳知识产权交易所合作开展"赣才深培"项目,累计培养专业人才160人次,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率达62%。
战略深化方向
融入大湾区保护体系
正在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局"跨区域保护试点",探索与广深港澳创新走廊的认证互认机制。
建设赣粤闽湘边际保护中心
规划建设四省边际知识产权保护基地,打造辐射周边200公里范围的维权服务圈。
大余县的实践表明,县域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机制创新、技术赋能和区域协同,完全能够突破行政边界限制,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保护新模式。其经验为内陆地区对接高标准知识产权规则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