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关于“筑牢万亿元防灾屏障 巨灾保险覆盖纵深待突破”的相关内容分析: 巨灾保险的重要作用巨灾保险是应对和管理自然灾害风险的重要工具,是现代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社会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服务国家防灾减灾战略、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仅2024年,巨灾保险共同体就为全国居民提供了逾20万亿元巨灾风险保障,在应对各类灾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受灾居民提供经济补偿,帮助其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效:我国系统性构建巨灾保险制度,建立了包含保险、再保险、巨灾基金在内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多地根据当地灾害特点和保障需要,开展了地方性巨灾保障制度试点,如四川率先试点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后升级为多灾因巨灾保险,并引入财政补贴模式;宁波、上海、厦门等地针对台风、洪水等灾害完善巨灾保障制度;广东对指数保险模式进行深入探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存在的问题 覆盖广度不足: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以居民自愿投保为主,具有非强制性,社会对巨灾保险的需求意识和负担意愿有限,不同地区覆盖率差异大,总体覆盖率不高。 保险深度不够:从全球平均水平看,重大灾害事故的损失中,40%左右由保险业承担,而我国这一比例仅在10%左右。 数据共享与评估体系不完善:灾害数据分散在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整合共享机制,保险公司获取数据难度较大,风险评估模型、损失评估体系不完善。 政策支持2024年9月出台的保险业新“国十条”明确,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巨灾保险保障机制,拓展巨灾保险保障范围,扩大综合巨灾保险试点。2025年2月发布的《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到,积极发挥商业保险作用,健全保险体系,发展巨灾保险。《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也提出,保险公司要优化巨灾保险、环境责任保险等业务。 发展方向拓展覆盖范围:采用更灵活的产品设计方式,调整优化保险配置,适度扩大对地震等低频高损灾害的保障范围,适度维持或降低对城市内涝等高频低损灾害的保障范围;开发针对不同群体、不同自然灾害类型的专项保险,逐步将家庭财产、建筑物及设备、农作物、车辆等纳入保险标的范围。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巨灾数据共享平台;加大对巨灾风险模型的研发投入,开发迭代高精度巨灾风险模型。丰富风险分散渠道:加快推进在境内发行巨灾债券的试点,凭借债权关系把巨灾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实现巨灾风险分散渠道的多样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