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一位被称为"鱼"硕士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正用专业知识改写乡村的命运。这位本名张磊的90后硕士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却放弃了东部企业的高薪offer,选择扎根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偏远山村,用"以鱼治水、以渔富民"的生态养殖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科技赋能:让高原冷水鱼"游"出产业新路
在海拔2200米的积石山县,张磊发现当地水库水温常年低于15℃的传统养殖劣势恰恰适合鲑鳟鱼生长。他引入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溶氧量、pH值等关键指标,使鳟鱼成活率从60%提升至92%。2023年,他指导建设的20个陆基养殖桶实现年产虹鳟鱼80吨,带动周边5个村集体年均增收15万元。
生态循环:鱼菜共生系统的乡村实践
针对西北缺水问题,张磊推广"鱼-菜-肥"三位一体系统:养鱼水经微生物分解后成为蔬菜营养液,净化后的水循环回鱼池,节水率达70%。在广河县建设的示范基地中,400平方米温室年产罗非鱼4吨、有机蔬菜6吨,贫困户通过"承包单元"模式户均年增收4万元。
人才孵化:"土专家+新农人"培育体系
张磊创办的"渔学堂"采用"夜间培训+田间指导"方式,3年来培养出37名持证水产技术员,其中12人是返乡青年。95后彝族青年马小虎通过培训,如今管理着300亩生态鱼塘,还开发出"高钙鱼骨粉"副产品,延伸产业链价值。
文化振兴:渔猎文化唤醒乡村活力
在保护黄河上游生态的前提下,张磊组织恢复传统"冬捕"习俗,结合现代旅游打造IP。2024年农历腊月,首届黄河高原冰钓节吸引游客2万人次,非遗鱼拓体验、鱼宴美食等衍生消费为村民创收80余万元。
如今,张磊团队的"寒水渔歌"项目已覆盖甘青宁三省区9个县,带动1300余户群众参与特色水产养殖。这位被老乡亲切称为"鱼娃子"的硕士,正用科技之网兜起西部乡村振兴的新希望,证明着"授人以渔"才是可持续的致富密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