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民营企业关切、落实平等保护,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举措。以下从政策、法治、服务三个维度提出建议:
政策层面:破除隐性壁垒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0
- 建立全国统一的"非禁即入"白名单制度,除国家安全等特殊领域外,所有行业对民企开放
- 重点清理招投标、资质许可中的隐性门槛(如变相设置所有制比例)
融资纾困组合拳
- 设立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由央行提供初始资金2000亿元
- 推广"银团贷款+知识产权质押"模式,2023年浙江试点中该模式使民企融资成本下降2个百分点
法治保障:构建"三同等"机制
产权保护专项行动
- 对2018-2023年涉民企刑事申诉案件进行百日清查(参考最高检"挂案清理"经验)
- 建立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某省法院试点显示企业满意度提升18%
监管标准化建设
- 制定行政执法"四张清单"(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免予行政强制)
- 市场监管领域推行"AI+双随机"监管,某市试点使重复检查减少43%
服务体系:数字化转型
政企通0平台
- 集成政策计算器(自动匹配可享政策)、风险预警(工商/司法/税务数据联动)、供应链对接三大功能
- 深圳实践表明此类平台可使政策兑现时间缩短60%
企业家参与立法
- 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订中设立民企代表席位制
- 建立政策效果回溯机制,重大经济政策实施6个月后强制评估
创新案例参考:
江苏"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中心"提供刑事合规"体检码"
重庆"法治园区"试点涉企案件"三优先"办理机制(立案、审理、执行)
当前需要重点突破的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民营企业维权服务平台(12309检察服务热线民营企业专席),并配套出台《民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数据显示,2023年民营企业贡献了65%的专利发明和80%的城镇就业,唯有制度性平等才能持续释放这"56789"的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