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棉主题

感知文化里的中国:一条广陵路 连接古与今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5-15 02: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一条广陵路 连接古与今

广陵路不长,从东关街到文昌中路,不过千米有余。青石板铺就的路面,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倒映着两旁斑驳的白墙黑瓦。这条路,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时光之河,将扬州的古与今悄然连接。

清晨的薄雾中,广陵路渐渐苏醒。卖早茶的店铺升起袅袅蒸汽,与雾气交融。三两个老人坐在"富春茶社"里,一壶魁龙珠,一碟烫干丝,便是半个世纪的滋味。茶香氤氲间,他们用扬州话聊着往事,那些音节仿佛也带着明清的尾韵,在雕花窗棂间轻轻回荡。

日头渐高时,我走进"梅花书院"。这座创建于明代的学府,门楣上"梅花书院"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庭院深深,古木参天,当年莘莘学子诵读诗书的声音似乎仍在梁间萦绕。一位身着汉服的少女正在廊下临帖,宣纸上的墨迹未干,与廊柱上先贤留下的楹联遥相呼应。这一刻,时光仿佛重叠,文化的血脉在无声中延续。

午后,路过"谢馥春"老店。这家始创于道光年间的香粉铺,至今仍保持着前店后坊的格局。柜台上的鸭蛋粉、冰麝油,延续着百年前的配方。店主谢老先生戴着老花镜,正用传统方法包装香粉,动作娴熟如行云流水。他说:"祖传的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代断了。"言语间,一盒香粉已用桑皮纸包好,系上红绳,仿佛一件精致的文物。

转过街角,"中国照相馆"的橱窗里陈列着不同年代的照片。有民国着旗袍的闺秀,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家福,也有今人的艺术照。这些影像串联起不同时代的审美,却都带着广陵路特有的从容气质。摄影师老李说:"我爷爷那辈就在这儿拍照,现在用的还是那台老座机。"他擦拭镜头的动作,与墙上发黄的老照片里其祖父的姿态如出一辙。

暮色四合时,广陵路换上了另一副面孔。灯笼渐次亮起,在青石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晕。"皮包水茶社"里传出评话声,说书人惊堂木一拍,正讲到史可法守扬州的段落。窗外,几个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古街夜景,现代科技的光影在百年老墙上流转。这一幕毫不违和,反而呈现出文化传承的生动图景。

在这条路上,明代的砖雕与当代的涂鸦共享一面墙壁,清代的宅院改造为文创空间,百年老字号与网红小店比邻而居。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夜深了,我站在广陵路中段回望。东关街那头是唐宋的月光,文昌中路这端是都市的霓虹,而广陵路恰如一条文化的脐带,将古老的智慧与当代的活力紧密相连。这条路上,每一个门牌号都是一个时空节点,每一块青石板都刻录着文明的密码。

文化传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这样的街巷生活中生生不息。广陵路的妙处,正在于它让千年文脉可触可感——可能是一缕茶香,一方墨迹,或者,只是暮色中某个似曾相识的转角。
回复

举报

红棉主题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5-25 14:06 , Processed in 0.09024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