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落实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以下是对两项指南的具体介绍:《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该体系以素养培育为核心,通过螺旋式课程设计实现从认知启蒙到创新实践的素养发展。 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以体验和兴趣培养为主,通过开发多样化的互动课程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建立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认知框架,感知科技魅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兴趣基础。 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注重技术原理的理解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依托项目式学习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 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聚焦系统思维与创新应用能力培育,通过分层递进的课程设计和跨学科融合教学,鼓励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实践项目。 实施机制:通过“课程重构、资源融通、评价创新、师资赋能”的联动机制,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局部试点转向全域覆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在教学评价方面,明确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完善评价实施机制,形成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成长档案,鼓励探索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秉持“应用为王、治理为基”的理念,紧密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明确各学段使用规范,确保技术安全、合理、有效地辅助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推动教育管理智能化,同时严守数据安全、伦理道德底线。 小学阶段:学生在教师、家长帮助下适切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防止不合理使用影响学生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教师在课内有效开展人机协同教学。 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指导学生交叉验证生成内容的合理性。 高中阶段:可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评估生成内容的社会影响。 保障措施:为防范学生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独立思考能力,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同时,强化教师引导职责,要求教师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与甄别能力。此外,严禁师生输入敏感数据,各中小学校需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白名单”制度,经严格审核评估,仅允许符合教育场景需求且数据安全合规的工具进入校园使用。教育部发布的这两项指南,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规范,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推动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