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城县通过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将家风传承、道德教化与基层治理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社会基础。这一实践体现了以下创新路径和现实意义:
主要做法
价值引领机制
- 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将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量化成评选标准,通过群众推选、公示评议等流程树立道德标杆。
- 创新"家风银行"积分制,将家庭参与公益、调解纠纷等行为转化为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公共服务优先权。
文化浸润工程
- 修复周旧邦公刘庙等历史遗址,组织"百家训·万家风"家规家训征集活动,将优秀家训刻制成匾额悬挂于村史馆。
- 成立"乡贤宣讲团",邀请退休教师、老干部等讲述本土红色家风故事,如《庆阳老区革命家书》诵读活动。
治理协同模式
- 建立"家庭网格员"制度,每个网格由3-5个文明家庭包联,负责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事务。2022年累计化解宅基地纠纷、赡养矛盾等事项287件。
- 推行"婚丧事宜家庭承诺制",通过签订《文明办事承诺书》遏制高价彩礼,试点村彩礼均价下降46%。
实践成效
- 社会风气改善:2023年家庭暴力报警量同比下降32%,"零犯罪家庭"占比达95%。
- 治理成本降低:民事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89%,信访量连续三年下降。
- 发展动能增强:涌现出苹果种植示范户、香包刺绣带头人等产业标兵家庭83户,带动形成"公司+家庭作坊"产业链。
理论启示
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将农耕文明中的家族伦理转化为契约化、组织化的治理资源,如马岭镇黄崾岘村通过修订《黄氏家规二十条》规范村民议事规则。
微治理单元重构:以家庭为最小治理单元,形成"家庭-院落-村落"三级自治体系,解决了行政村规模过大导致的治理颗粒度粗糙问题。
德治与法治融合:将家风评价纳入"信用村"建设指标,对文明家庭给予贷款额度、利率优惠等政策激励,实现道德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
深化建议
-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文明家庭实行年度复核,避免"一评永逸"
- 开发"数字家风"平台,记录家庭参与治理的电子档案
- 推动跨县域家风建设联盟,共享陇东地区特色家风文化资源
庆城县的实践表明,家庭文明建设能够激活社会治理的微观细胞,其经验对西部农村地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下一步需在制度固化、资源整合等方面持续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