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市场活力的关键举措。当前,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就业,但其发展仍面临融资难、市场准入壁垒、转型升级压力等挑战。以下是系统性推进路径:
优化制度环境,释放政策红利
破除隐性壁垒: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清理能源、电信、基建等领域的隐性准入限制,推广深圳"负面清单+承诺制"试点经验。
法治保障升级:加快《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建立政府违约追偿机制,如浙江探索的"政务诚信诉讼督办"制度。
政策精准直达:构建"企业画像+政策匹配"的智慧服务平台,参考上海"一网通办"经验,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
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供应链金融(如深圳的"订单贷"模式)、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北京自贸区试点),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规模。
风险分担机制:推广安徽"4321"政银担合作模式(政府40%、银行30%、担保机构20%、企业10%),将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
资本市场改革: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新三板-北交所"梯度培育上市。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
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如华为"鲲鹏生态"、阿里"达摩院"模式,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20%。
数字化转型支持: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如浙江"supET平台"),对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给予30%-50%的补贴。
人才激励机制:推广苏州"虚拟股权"、杭州"人才银行"经验,完善技术入股、分红激励等制度。
构建高质量发展生态
产业链融通发展:培育"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协作,如比亚迪带动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2000余家配套企业。
市场空间拓展:组织"一带一路"民营企业合作峰会,建立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参照杭州跨境综试区模式)。
容错纠错机制:建立企业信用修复快速通道,对非主观轻微违规实行"首违不罚"。
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常态化政企沟通:推广重庆"双总师"制度(政府总经济师+企业总联络人),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
梯度培育体系:实施"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建立全生命周期辅导机制。
营商环境评估:引入世界银行B-Ready评价体系,开展地市级营商环境季度评估并公开排名。
典型案例:浙江省实施"民营经济32条",建立覆盖全省的"企业服务综合平台",集成金融、法律、科创等八大服务模块,2023年帮助民营企业降低综合成本超1200亿元,全省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3%。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制度保障-金融活水-创新驱动-生态优化"的协同体系,重点在于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真实获得感。未来需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ESG体系建设等新领域持续创新制度供给,激发民营经济更大发展潜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