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近日成功研发出紫云英高效机收装备,这一创新成果有望解决绿肥作物收获难题,提升农田养分循环效率。以下是关键信息梳理:
技术突破点:
专用割台设计:针对紫云英低矮、柔韧的茎秆特性(株高30-50cm),开发了低割幅仿形切割装置,留茬高度可控制在5cm以内,收割损失率低于5%。
柔性脱粒系统:采用弹性齿杆式脱粒滚筒,转速可调(300-500rpm),在保证脱净率>98%的同时,将籽粒破损率控制在0.3%以下。
智能清选技术:集成基于图像识别的风筛联合清选系统,可实现籽粒与碎叶、土壤的高效分离,清洁度达95%以上。
效益数据:
- 作业效率达8-10亩/小时,较人工收获提升50倍以上
- 亩均收获成本从120元降至20元
- 籽粒回收率超90%,较传统方式提高30%
应用价值:
养分循环:每吨紫云英鲜草可固氮5-8kg,机械化收获后籽粒可作为种源,茎叶还田可提供相当于15kg尿素/亩的肥效。
生态效益:推广后预计可减少化肥施用20%-30%,助力实现"每亩农田减施化肥10公斤"的十四五目标。
推广进展:
目前已在江西余江(紫云英主产区)建立示范基地,完成1000亩田间试验,2024年计划在长江流域双季稻区推广5万亩。该装备也可适配苜蓿、三叶草等豆科绿肥作物收获。
此项研发标志着我国绿肥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关键突破,为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提供了装备支撑。中国农科院团队正在优化装备的轻量化设计,预计2025年可实现量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