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手机再降价在短期内可能会对销量有一定的提振作用,但从长期来看,难以从根本上挽救其在华销量下滑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短期可能提振销量刺激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中国市场存在不少对价格较为敏感的消费者,苹果手机降价能降低购买门槛,使更多此类消费者愿意入手。如2024年“6·18”期间,iPhone 15系列降价后1小时成交额超15亿元,显示出价格敏感型用户对低价iPhone的需求。今年5月“6·18”购物节前夕,iPhone 16 Pro 128GB版本在京东平台叠加国补优惠后降至5499元,大幅降价或能推动iPhone 16系列在“6·18”期间销量增长。清理库存:降价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有助于苹果清理现有库存,缓解库存压力,使公司资金能够更快速地回笼,投入到后续的产品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中。 长期难以根本扭转趋势技术创新滞后:当前智能手机市场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力,华为、小米等国产品牌通过自研芯片、卫星通信、AI大模型等创新抢占高端市场。而iPhone仍依赖挤牙膏式升级,AI功能在华未落地,硬件配置如快充、影像等亦被国产超越。消费者对于手机的性能、功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如果苹果不能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仅靠降价,难以持续吸引消费者,长期来看市场份额仍可能持续萎缩。品牌形象受损:频繁降价会损害苹果“高端保值”的品牌形象。当消费者习惯了苹果产品的降价模式,可能会持币观望,等待更大幅度的降价,而不是在正常售价时购买。此外,二手市场数据显示,iPhone 16 Pro发布3个月后保值率仅为68%,低于华为Mate 70系列的82%,品牌保值性下降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竞争环境激烈:华为、小米等本土品牌崛起,通过技术创新和性价比策略抢占市场。如华为Pura 70系列首销1分钟售罄,小米14系列则凭借AI影像功能成为爆款。安卓旗舰机型如小米14 Pro、vivo X100起售价已与iPhone 15/16标准版接近,进一步分流消费者。其他品牌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消费者的选择增多,苹果仅靠降价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消费者需求变化:全球智能手机换机周期延长,2025年已延长至43个月,用户对“缺乏颠覆性创新”的iPhone兴趣下降。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会更加理性,综合考虑产品的各方面性能和自身实际需求,而不仅仅是价格因素。综上所述,苹果手机再降价在短期可能会带来销量的增长,但长期要想挽救在华销量下滑趋势,需要在产品创新、本地化策略以及价格策略等方面做出更全面的调整,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折叠屏、AI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推出更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制定更加合理的价格体系,避免频繁降价对品牌形象造成损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