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匠心铸盾:记陆军勤务学院教授邓安仲的战备工程人生
在军事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战备工程如同沉默的盾牌,守护着国家的安全。陆军勤务学院教授邓安仲,便是这样一位匠心铸盾的现代国防科技工作者。三十余载春秋,他将智慧与热血倾注于战备工程研究与教学,在看似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中注入了炽热的报国情怀,用一项项创新成果诠释了新时代军事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从巴山蜀水到军事工程:一个学者的成长轨迹
邓安仲的学术之路始于西南重镇重庆。这座经历过抗战烽火洗礼的城市,骨子里镌刻着坚韧不屈的军工精神。1980年代,年轻的邓安仲考入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现陆军勤务学院前身),在军事土木工程领域崭露头角。彼时,中国军事工程建设正处于转型期,传统的地下指挥所、储备库等设施已难以满足现代化战争需求。这种时代背景,为邓安仲的科研生涯提供了广阔舞台。
从助教到教授,从跟跑到领跑,邓安仲完成了学术身份的华丽蜕变。他先后主持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他带领团队无数次深入高原、海岛、沙漠等极端环境实地考察的足迹,是实验室里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数据分析与模型推演。
突破技术壁垒:战备工程创新的"破冰者"
现代战备工程已远非简单的"深挖洞、广积粮",而是融合了新材料、智能控制、伪装防护等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系统。邓安仲敏锐把握这一趋势,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在特种防护材料方面,他创新性地提出"梯度复合防护"理论,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防护材料体系。该材料在抗爆冲击、电磁屏蔽等方面性能优异,使重要军事设施的生存能力显著提升。某边防部队试用后反馈:"在极端环境下,采用新材料的工事防护效果提升40%以上,官兵执勤安全得到更好保障。"
针对军事工程隐蔽难题,邓安仲带领团队开发出动态自适应伪装系统。这一系统能根据周边环境光学特征自动调节外观,实现"视觉消失"效果。2018年的一场实战化演练中,采用该技术的指挥所成功躲避了多光谱侦察,受到演习指挥部高度评价。
更为人称道的是他主导构建的"军事工程全寿命周期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成BIM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实现了从规划设计到维护报废的数字化管控。某重大国防工程应用该系统后,建设周期缩短15%,全寿命成本降低20%,开创了我军工程管理新模式。
三尺讲台育英才:军事工程教育的"播种机"
"一人的力量有限,培养一个创新团队才能持续推动事业发展。"这是邓安仲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始终把人才培养视为重中之重,构建了"教研融合、战训结合"的特色培养体系。
他首创的"项目+团队"培养模式,让研究生直接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学生王回忆:"邓老师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实验、写论文,还要上高原、下海岛实地验证。他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军事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这种严苛的培养方式,锻造出了一批批实战型科研人才。
邓安仲格外注重学科交叉培养,鼓励学生突破专业壁垒。他指导的博士论文中,有将纳米材料应用于军事工程的,有研究人工智能在工程防护中应用的,这些跨界研究往往能催生创新突破。近五年,他培养的博士有3人获军队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人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或项目负责人。
在教材建设方面,他主编的《现代军事工程防护原理》《战备工程智能管理》等教材,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被多所军事院校采用。这些教材不仅系统总结了我国战备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更前瞻性地融入了智能化、无人化等前沿理念。
硝烟中的科研:把论文写在战场上
邓安仲的科研哲学是:"军事科研的终点在战场,价值在应用。"他坚持问题从部队来、成果到部队去的科研导向,每年至少三分之一时间深入部队调研。
2016年,在高原调研时,他发现某型工事存在低温开裂问题。回到实验室后,立即组织攻关,仅用三个月就研制出低温抗裂混凝土,解决了困扰边防部队多年的难题。这种"战场—实验室—战场"的快速响应机制,成为他团队的鲜明特色。
在南海岛礁建设中,邓安仲带领团队驻守前线数月,针对高温、高湿、高盐环境开发出专用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参与建设的工程师李回忆:"邓教授50多岁的人了,和我们一起住工棚、吃罐头,为验证一个数据常常工作到凌晨。"这种以身作则的科研作风,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
2020年,他主持研发的"模块化快速构筑系统"在抗洪抢险中大显身手。该系统可在8小时内完成一个连级指挥所的搭建,比传统方法提速5倍以上。参与抢险的某工兵团团长感叹:"这就是科技对战斗力的倍增效应!"
匠心与使命:一个军事科学家的精神底色
走进邓安仲的办公室,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满墙的奖状证书,而是窗台上排列的数十个建筑模型——从传统坑道工事到智能防护系统,这些微缩景观记录着中国战备工程的发展历程,也折射出一位军事科学家的精神追求。
"国防科研不是谋生职业,而是毕生事业。"邓安仲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即便已过知天命之年,他仍保持着早晨七点到实验室、深夜离开的工作节奏。助手曾统计,他年均出差150天以上,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献给了科研与教学。
这种执着源于深厚的家国情怀。邓安仲的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从小给他讲述志愿军将士因工事不牢造成伤亡的故事。这些记忆成为他投身军事工程研究的原始动力。"我们多解决一个问题,前线官兵就多一分安全。"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军事科研工作者的初心。
在智能化战争时代,邓安仲正带领团队向新的高峰攀登。他们开展的"自主感知—智能决策—动态防护"一体化研究,有望实现军事工程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防御的革命性跨越。与此同时,他更在思考如何将5G、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融入战备工程建设,为国防事业打造面向未来的"智能盾牌"。
从巴山蜀水到万里边关,从讲台到战场,邓安仲用三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何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军事科研工作者"甘为人梯、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看到了"科技强军、匠心报国"的使命担当。这种精神,正是推动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不断前行的深层力量。
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需要更多像邓安仲这样的"铸盾者",以创新为刃,以匠心为魂,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筑牢科技基石。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坚固的国防,不仅由钢铁铸就,更由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忠诚浇筑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