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其产业链也在加速“进化”,以下是具体的介绍: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工业制造领域: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已进入比亚迪、吉利汽车、顺丰等多家企业实训,能承担分拣物料、搬运料箱、精密装配等工作,在汽车制造、家电制造等场景应用逐渐普遍,进厂“打工”的实践有助于提升和改进机器人在运动控制、感知、AI算法与硬件结合等方面的能力。康养服务领域: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拟布局康养市场,其康复机器人已进入全球3000多家终端医院,公司凭借在医疗康复领域十年的积累,选择康养领域作为通用人形机器人的突破口,以解决社会的康养需求和劳动力短缺问题。商业服务领域:智元人形机器人“远征”在上海一家汽车4S店担任“实习销售”,具备自然语言交流、精准识别、智能讲解等多项能力,能为顾客提供服务,增加顾客对车辆和机器人本身的兴趣。此外,还有机器人在展厅担任讲解员,在典礼、大型会展等场合主持或表演节目。家庭服务领域:虽然目前家庭服务领域的应用还在探索和发展中,但已有企业瞄准保姆机器人、园艺机器人、宠物机器人等终端应用市场进行布局,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家庭生活中承担照顾老人、儿童,以及简单的家务劳动等工作。教育科研领域:在学校等教育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可作为教学工具,如阿凡达幼儿园教学版本人形机器人具有自然语言对话、触摸式感应等功能,能辅助教学活动。同时,科研机构也通过人形机器人进行人工智能、运动控制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实验,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产业链加速“进化”上游企业积极入局:超捷紧固系统(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汽车零部件厂商,成立人形机器人业务专项小组,研究开发紧固连接件产品,已取得智元机器人等部分客户小批量样品订单;包头市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也已给人形机器人电机的客户送样,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开始向人形机器人领域拓展业务,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和发展提供基础支持。中游企业技术突破:众多人形机器人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如宇树科技发布的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是国内第一台能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在关节电机、电控系统、控制算法等重要部件上沿用或借鉴了公司在四足机器人方面积累的技术。小米发布的“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能感知45种人类语义情绪,分辨85种环境语义。下游应用端需求拉动: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下游终端企业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促使产业链中游的机器人制造商加快产品研发和商业化进程,同时也带动了上游零部件供应商的发展,形成了良性的产业循环。例如,优必选的Walker S系列获得车厂超500台的意向订单,乐聚机器人“夸父”一季度交付订单达250台左右,这些订单需求推动企业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政策支持与产业集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如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全国多地围绕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布局在加速,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10余个地方政府已建立和筹备建立产业基金,通过部省协同推进11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央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总体来看,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以及政策的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有望不断完善和成熟,迎来更快速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