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进入义务教育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下是相关介绍:
政策推动
- 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首次将人工智能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明确要求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 202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建设等方面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体要求。
- 202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前者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以素养培育为核心,通过螺旋式课程设计实现从认知启蒙到创新实践的素养发展;后者明确了各学段使用规范,确保技术安全、合理、有效地辅助教学。
地方实践
广东:2025年4月10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等进行了规范。广州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走在前列,形成“1+8”模式,通过教材编写、课时保障等举措,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覆盖全市超过1500所学校,惠及200多万名学子。1至2年级每学期安排不少于3课时,3至8年级每2周安排不少于1课时。
北京:2025年3月7日,《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 - 2027年)》发布,明确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将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目标
提升学生素养: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人工智能观念,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智能思维,培养智能社会责任。
培养核心素养:包括人智观念,即具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判断与批判性思维;技术实现,即理解人工智能核心概念和技术原理,能在真实场景中有效应用;智能思维,即具备分析人工智能系统运行逻辑的能力;伦理责任,即认识在构建人工智能系统中的责任,保护数据安全,践行伦理原则与治理规则。
课程内容
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通过游戏化、互动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孩子们对人工智能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影响,体验其基本应用,认识基本概念。
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学生开始学习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理解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人机协作的基本方法等,并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
意义和影响
适应时代发展: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升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
促进教育变革: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