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棉主题

18支队伍集结完毕!暌违13年,石井河再迎龙舟盛事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5-15 23: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支队伍集结!石井河时隔13年重启龙舟盛事,传统民俗焕新彩# 一、赛事背景:传承中断与文化重启石井河曾是广州端午龙舟文化的重要承载水域,因城市发展、河道整治等因素,龙舟赛事于13年前暂停。此次重启不仅是民俗活动的回归,更标志着当地对传统文化保护与活化的决心。据史料记载,石井河龙舟史可追溯至清代,鼎盛时期曾有超30支队伍竞渡,两岸观者如潮,是珠三角端午民俗的典型缩影。# 二、赛事亮点:传统仪式与现代活力交融1. 参赛规模与队伍特色     本次赛事吸引18支队伍报名,涵盖本地村落龙舟队(如潭村、夏茅村)、企业职工队及青少年体验队。其中,潭村“盐船帮”后裔龙舟队尤为瞩目,其船身保留清代“乌艚”形制,船头雕刻龙头沿用百年祖传工艺。2. 流程还原与创新环节     传统仪式:赛前举行“请龙”“采青”仪式,由村中长者主持洒酒祭江,龙舟队员集体叩拜,延续“龙舟出海”的古老习俗。     现代元素:新增夜间荧光龙舟巡游,船身装饰LED灯带,配合石井河岸灯光秀,打造“传统民俗+都市夜游”新场景。     文化联动:河岸设置龙舟文化市集,展示龙舟制造技艺、端午香囊制作等非遗项目,同步举办“龙舟诗词朗诵会”,邀请本土诗人创作《石井龙舟赋》。3. 河道整治与观赛体验     近年通过截污工程与岸线美化,石井河水质提升至Ⅲ类标准,河岸新建亲水平台与观景栈道,可容纳超5000名观众。赛事采用“线上直播+线下观赛”模式,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同步直播,设置“云竞猜”互动环节,观众可预测冠军队伍赢取文创礼品。# 三、文化意义:从“水上竞渡”到“文化IP”1. 社区凝聚力重塑     参赛队伍中,不乏阔别龙舟多年的“老桨手”重返赛场,带动年轻一代学习扒桨技巧。夏茅村领队表示:“年轻人通过训练了解龙舟精神,传统不再是‘老古董’,而是能引发共鸣的文化记忆。”2. 文旅融合新探索     赛事主办方透露,未来计划将石井河龙舟与周边景点(如广州槎头鳊鱼洲湿地公园、石井桥)串联,开发“龙舟文化一日游”线路,推动民俗资源向文旅生产力转化。数据显示,赛事预热期内,石井河周边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230%,餐饮商家推出“龙舟饭”套餐预订火爆。3. 非遗保护的样本价值     本次赛事特别邀请国家级非遗“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董田现场指导,其团队为赛事定制的“新龙”采用传统坤甸木材质,结合现代力学设计优化船身弧度,实现传统工艺与竞技需求的平衡,为非遗项目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实践案例。# 四、市民声音:老广情怀与新世代期待老居民陈先生(68岁):“当年扒龙舟时,全村青壮年齐上阵,现在看到年轻人划桨的架势,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希望这个传统能一直办下去。”  年轻观众李女士(25岁):“第一次看龙舟觉得很震撼,尤其是夜间巡游时,河面全是闪烁的龙舟灯,拍了很多视频发朋友圈,外地朋友都问什么时候来广州体验。”  青少年队员小林(14岁):“训练时手磨出了泡,但学会了团队配合。比赛不是为了赢,而是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酷’的事。”# 五、未来展望:让龙舟文化“活”在当代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深化,石井河龙舟赛有望成为区域民俗联动的纽带。主办方表示,明年计划邀请佛山、东莞等地龙舟队参赛,举办“珠三角龙舟文化论坛”,推动龙舟文化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广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所言:“传统民俗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与时代对话。石井河的龙舟鼓,敲响的不仅是端午的热闹,更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回响。”赛事小贴士  - 时间:2025年6月10日(端午假期首日)9:00-17:00  - 地点:广州市白云区石井河潭村段至夏茅段  - 交通:地铁8号线亭岗站D出口步行15分钟,或乘坐公交974路至石井龙舟公园站  - 观赛提示:现场设免费饮水点与医疗站,建议携带遮阳伞、防晒霜,文明观赛勿乱扔垃圾。  这场时隔13年的龙舟之约,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当木桨划破碧波,鼓声激荡两岸,石井河畔的端午记忆,正以全新姿态续写新的篇章。

回复

举报

红棉主题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5-25 01:54 , Processed in 0.83723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