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稳固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 稳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当前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需打好政策组合拳。持续挖潜扩容就业空间,加快兑现稳岗返还等政策,激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企业稳岗扩岗。突出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兜住兜牢困难群体就业底线。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帮助受关税影响的劳动者转岗就业。2. 稳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经济活力和发展的基础。在外部冲击下,一些外贸企业面临困难,需“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加大支持力度,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助力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顺畅切换。加大融资支持力度,保障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加强对企业“走出去”服务,帮助开拓国际多元市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为企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3. 稳市场: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我国拥有广阔的内需市场空间。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加力实施“两重”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资本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要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释放财富效应,促进消费和投资。4. 稳预期:经济主体预期稳、信心强,经济活动才会更加活跃。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既定政策早出台早见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让市场主体有获得感,形成积极预期。坚持用深化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加快重大战略和改革举措落实落地,引导形成明确稳定的市场预期。营造公平、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有针对性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持续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5.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释放住房需求潜力,合理控制土地供应,盘活存量资源,构建发展新模式。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规范举债行为,防范新增违规债务。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打击非法金融活动。6.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严守耕地红线,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健全价格形成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稳妥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7. 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培育新的增长极。强化对经济大省的要素保障,支持其挑大梁,提升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8.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生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相关管理体系和认证制度,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9.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实施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落实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政策,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扩大普惠养老服务,让民生政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
|
|